他有些輕蔑地瞥了我一眼,我想,他的頭飾和錦緞莊嚴地披在一邊肩膀上。但我並不往心裡去。畢竟,自從這位所謂的祭司國王大約4000年前在印度河流域雕塑家的精心雕琢下從皂石中誕生以來,他就一直以這種方式看待所有來訪者。他那捉摸不透的目光——時而看似警惕、沉思、沾沾自喜,或者只是昏昏欲睡——象徵著考古學家在試圖解讀古代人民遺留下來的日常生活的物質跡象時所面臨的挑戰。祭司國王這類人扮演了什麼角色?藝術家在製作這個人物時在想什麼?日常存在是什麼樣的?
祭司國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第24頁的“揭開失落的印度河城市之謎”中有所介紹,仍然神秘莫測,因為我們尚未破譯其文字。由於缺乏來自古代人民的此類直接資訊,考古學家轉而尋找其他線索——他們的建築、他們的藝術品、他們的工具,甚至他們的骨骼。科學家們透過檢查這些遺蹟,試圖將碎片拼湊成一幅全面的文化圖景。作為人類的同胞,古代人在許多方面一定和我們非常相似。但最新的挖掘工作也揭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差異。以土耳其中部9000年前的恰塔爾霍裕克居民為例。奇怪的是,他們走在城市之上,從上方進入房屋。他們沒有人行道,沒有前門。然而,他們在兩性之間分擔任務方面有著非常現代的訣竅。或許令人驚訝的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埃及,即使是石匠也有機會在一個非常重視識字的社群學習讀寫[參見第68頁的“古埃及的日常生活”]。當然,並非所有文明的故事都有美好的結局。其中一個例子是西西里島附近的馬耳他的史前居民。面對當地環境的衰退,馬耳他人對死亡產生了強烈的痴迷,這尤其令人心酸,因為它可能導致了這種文化的滅亡。要了解原因,請參閱第14頁開始的“史前馬耳他的死亡崇拜”。
這些文明,以及本期《大眾科學》特刊中介紹的其他文明,都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力量,跨越時空地讓我們感到困惑和好奇。在接下來的幾頁中,我們邀請您思考我們共同的人類遺產,包括其光榮和不光彩的形式。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執行主編,《大眾科學》editors@scia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