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暴龍都像 霸王龍 那樣擁有短而粗暴的面孔。中國的古生物學家在中國發掘出了一種細長的長吻暴龍的遺骸——並因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鼻子而將其暱稱為“匹諾曹雷克斯”。
早期的發現已經暗示了存在長吻暴龍。這項新發現證實,它們不僅存在,而且構成了一個全新的恐龍類別。
愛丁堡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布魯薩特說,匹諾曹雷克斯“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些長吻暴龍是真實存在的”。“它們是不同的品種,生活在恐龍時代的末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布魯薩特和他的同事,在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呂君昌的領導下,今天在《自然通訊》上報告了這一發現。
匹諾曹雷克斯的正式名稱是 虔州龍中華種,這個名字來源於虔州,即中國南方城市贛州的古稱。那裡的工人在一個建築工地挖掘出這些骨骼,並將它們送到了當地博物館。這些化石構成了一隻生活在超過6600萬年前的單個動物的大部分,包括儲存完好的頭骨、頸部、脊椎和尾巴。“幾乎整個解剖結構都在那裡,這對於一種新的暴龍來說真的非常罕見,”布魯薩特說。
值得注意的是,這隻恐龍的吻部約佔其頭骨長度的70%,這與蒙古發現的兩種 阿利俄拉姆 化石的比例相似。古生物學家一直不確定如何理解 阿利俄拉姆 化石,因為這兩個標本都來自幼年動物,導致一些科學家認為,阿利俄拉姆 在童年和青春期有一個長而窄的吻部,但在成年後吻部會變得更寬。 虔州龍 化石屬於成年個體,因此證實了一些完全成年的暴龍確實擁有細長的吻部。
在世時,虔州龍 從鼻子到尾巴的長度可達9米——不如 霸王龍 那麼大,因此更加敏捷,布魯薩特說。它可能是當時的頂級掠食者。
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基市新墨西哥州自然歷史和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托馬斯·威廉姆森說,虔州龍 的長吻使其擁有與肌肉發達的 霸王龍 不同的覓食策略。虔州龍 可能無法發揮出 霸王龍 用來刺穿骨骼的極端咬合力。威廉姆森說,相反,長吻暴龍“可能會用它們更小、更眾多、更像刀刃的牙齒來切割它們的獵物”。
在中國發現 虔州龍 和在蒙古發現 阿利俄拉姆 表明,亞洲的恐龍與它們在北美的表親存在細微但重要的差異,布魯薩特說。在美洲尚未發現長吻暴龍。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本文於2014年5月7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