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從人體中提取並在培養皿中生長的細胞不會無限分裂。每次分裂時,它們的端粒——染色體的末端——都會變短,提供一種分子時鐘,在一定次數的倍增後停止它們的生長。這種現象被稱為“複製性衰老”,它可以防止細胞積累過多的可能使其變成癌細胞的基因突變。大鼠和小鼠細胞沒有這種“倒計時”機制,倫敦的研究人員現在表明,至少某些型別的大鼠神經系統細胞幾乎可以無限分裂而不會變成癌細胞。
到目前為止,許多研究人員一直不解為什麼培養的齧齒動物細胞會停止分裂,儘管它們有一種叫做端粒酶的酶,可以保持它們的端粒長度恆定。但事實證明,原因很可能是這些細胞是在錯誤的條件下儲存的。倫敦大學學院的兩個研究小組,由艾莉森·勞埃德和馬丁·拉夫領導,今天在《科學快訊》上報道說,從幼鼠中樞神經系統中提取的神經膠質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前體細胞可以無限分裂——在一種情況下持續超過20個月——如果培養基含有或缺乏某些成分,如激素。然而,與癌細胞不同的是,癌細胞也會無限生長但不可阻擋,這些細胞如果受到X射線等損傷,仍然會停止分裂。
為什麼人類細胞有一個內建的“分裂時鐘”,而一些大鼠細胞似乎缺乏這個時鐘?人類比大鼠更大,壽命更長。在它們的一生中,它們眾多細胞中的一個更有可能獲得足夠的突變而變成癌細胞。防止這種惡性轉變的一種方法是限制細胞分裂的次數。在大鼠中,這種安全措施可能不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