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長期症狀發生率似乎正在下降

以下是新冠長期症狀可能正在減少的原因,以及我們目前對這一趨勢的瞭解

Digital generated image of abstract vertical bar chart with missing bites in the shape of coronaviruses on purple background.

美國有數千萬人 正在與新冠長期症狀作鬥爭:這是一系列症狀,可以在最初的新冠感染後長期存在,並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通常,這些“長途患者”會感到疲勞、注意力不集中和關節疼痛。然而,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這種綜合徵會讓他們臥床不起。

現在研究表明,新冠長期症狀的發生率可能正在下降。儘管這些調查並非旨在評估這種趨勢的原因,但科學家們懷疑,下降的原因是對 SARS-CoV-2(導致新冠病毒的病毒)免疫力的增強、該病原體較溫和的變種以及治療方法的改進。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緩解,但這種下降並不能幫助數百萬已經遭受新冠長期症狀折磨的人們。此外,專家警告說,風險仍然不是零。而且,在對下降趨勢沒有明確解釋的情況下,目前尚不清楚它是否會持續下去。

“你必須保持警惕,”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家保羅·艾略特說。“你不能在這些日子裡放鬆下來就完事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然而,有理由抱有希望。艾略特和他的團隊最近報告說,與感染最初在中國武漢出現毒株的人相比,在大流行病 Omicron 浪潮期間感染的人 患上新冠長期症狀的可能性降低了 88%。這項研究於 10 月份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是越來越多研究中最新的一個,這些研究表明,這種使人衰弱的疾病正在下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今年夏天指出,感染 SARS-CoV-2 後發展為新冠長期症狀的人的比例 從 2022 年 6 月的 18.9% 降至 2023 年 1 月的 11%。在此之前的幾個月,歐洲研究人員發現,癌症患者患新冠長期症狀的風險 從 2020 年的 19.1% 降至 2022 年初的 6.2%其他研究也顯示出類似的發現

儘管各項研究在絕對數字上存在分歧,但專家認為,下降趨勢是真實的——自大流行開始以來,任何個人患上新冠長期症狀的可能性都已下降。問題是為什麼。

首先,更大的人群免疫力——無論是來自感染、疫苗接種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可能對持續存在的症狀提供了保護。毫無疑問,在過去三年中,疫苗為抵抗該病毒提供了強有力的防禦。《柳葉刀》雜誌的多項研究表明,疫苗接種還可以降低患上新冠長期症狀的機率——尤其是對於那些及時接種疫苗的人。例如,一項針對癌症患者的研究發現,在針對該疾病的疫苗問世之前,患上新冠長期症狀的風險最高,而且接種了加強針的參與者比僅部分接種疫苗的參與者患上新冠長期症狀的可能性更低。此外,上週剛剛發表的一項研究發現,與僅接種一劑後降低 21% 相比,三劑或更多劑次的新冠疫苗 將患新冠長期症狀的風險降低了 73%。雖然關於重複感染是否提供保護的研究尚無定論,但單次感染與疫苗接種相結合——也稱為混合免疫——可能 降低 未來感染和疾病的風險。

“在人群層面上,我們正在對病毒產生免疫反應,”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免疫學家巖崎明子說。“基線免疫與大流行剛開始時不同。”

我們也在應對不同的病毒變種。許多科學家認為,不同 SARS-CoV-2 毒株的內在特徵使它們或多或少有可能導致新冠長期症狀。因此,許多新冠長期症狀研究不是按感染日期而是按當時的主要變種來細分資料。一些研究表明,在大流行初期感染的人,新冠長期症狀的嚴重程度要糟糕得多。一項調查比較了 2022 年 5 月(大約在 Omicron 變種首次出現六個月後)的瑞士醫院工作人員與 2020 年感染原始毒株的工作人員。研究發現,後者 比最近感染的人有更多的持續症狀。“我真的認為這種變種,Omicron,有一些東西使其攻擊性降低,”瑞士聖加侖州立醫院的傳染病專家、該研究的共同資深作者 Philipp Kohler 說。

在某些方面,這些發現並不令人意外。在急性疾病期間,與早期毒株相比,Omicron 使患者因嚴重症狀住院的可能性要低得多,研究人員知道這是新冠長期症狀的主要風險因素。然而,輕症病例也可能導致新冠長期症狀,這使得科學家們認為還有另一個因素在起作用。一項在動物研究中 提出的 假設是,Omicron 靶向的是上呼吸道中的細胞——導致鼻子和喉嚨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而早期形式的病毒靶向的是下呼吸道,甚至累及其他器官,並在那裡繼續複製並引起長期症狀。

最後,治療方法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冠長期症狀的發生率。抗病毒藥物現在可以幫助在感染早期控制病毒,從而降低其急性和長期影響。2023 年 3 月,一項涉及超過 28 萬名患有新冠病毒的退伍軍人的研究發現,在出現症狀的前五天服用 Paxlovid 藥物的人 患上新冠長期症狀的風險比對照組低約 25%。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超重的人服用另一種也具有抗病毒特性的藥物二甲雙胍,患上新冠長期症狀的可能性比服用安慰劑的人低 41%。耶魯醫學心臟病專家埃麗卡·斯帕茨沒有參與二甲雙胍研究,但她對結果印象深刻,以至於她現在向任何擔心新冠長期症狀的新冠患者開這種藥。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醫生並沒有廣泛地開這些藥物,這意味著它們可能不是導致全社會範圍內新冠長期症狀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理清另外兩個假設——人群層面的免疫和病毒的內在變化——將是一個挑戰。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臨床流行病學家齊亞德·阿爾-阿里領導了多項新冠長期症狀的研究,並且是二甲雙胍論文的資深作者,他希望看到一項涵蓋整個大流行病的研究——該研究招募感染每種變種後患上新冠長期症狀的患者,並徹底記錄他們的疫苗接種、感染和抗病毒史,以找出這種變化背後的真正原因。他指出,這樣一項研究並非易事,特別是因為最近新冠檢測和追蹤工作有所放緩,因此新冠長期症狀患者可能被低估了。(許多前面提到的論文避免了這個問題,因為它們在檢測放緩之前就停止收集資料了。)但阿爾-阿里認為,這樣一項研究是可行的。如果我們想知道新冠長期症狀的下降趨勢是否會繼續下去,這也至關重要。

許多人認為,如果人群免疫力是關鍵,那麼新冠長期症狀病例可能會繼續下降。然而,前提是疫苗接種率不會進一步下降。“我們不能既要又要,”阿爾-阿里說。“我們不能說疫苗接種將新冠長期症狀的風險降低了百分之多少,然後放棄疫苗接種——這看起來很有可能——並期望新冠長期症狀繼續下降。”

但如果變種更重要,那麼新冠長期症狀的未來將是進化機會的結果。病毒將繼續變異,下一個變種可能比 Omicron 嚴重得多,從而再次推高新冠長期症狀的發生率——更不用說死亡和住院人數了。然而,即使在這種可怕的情況下,巖崎明子也表示有希望。她說,如果你接種了疫苗,你或許能夠抵禦更危險的變種。“那是我的希望,”巖崎明子說。“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種希望會落空。但我們不能太安逸。我們不能假設未來的變種會非常溫和。”

即使我們很幸運,許多專家也認為,風險雖然在減小,但仍然非常真實。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的高階健康科學家妮可·福特今年早些時候領導了該機構對新冠長期症狀的調查,她指出,在 2023 年 6 月研究期結束時,大約每 10 名 ранее 報告新冠感染的成年人中,就有 1 人仍然遭受持續症狀的困擾。其中,四分之一的人難以進行日常活動——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因為治療仍然不足,而且一些患者尚未完全康復。“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新冠長期症狀很常見,”福特說。“它可能影響任何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