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亞南部非洲的灌木叢中,露西·金觀察到一頭名叫莫希乾的大象在一棵金合歡樹下休息,似乎對頭頂上的蜂箱毫不在意。那是2007年,金剛剛發表了一項行為研究,證實了一種已被土著社群傳承數千年的信念,即大象害怕蜜蜂。“我完全被震驚了,”金回憶起那天她坐著觀察這頭平靜的雌象時說道。“我就想‘不!’”
蜜蜂傾向於叮咬大象的眼睛周圍、耳朵後面、嘴裡甚至鼻子裡。為了她的研究,動物學家兼非營利組織拯救大象組織(STE)的人象共存專案負責人金記錄了象群逃離蜜蜂的情景,它們揚起塵土,搖頭晃腦,彷彿想把蜜蜂從空中甩掉。甚至金在灌木叢中播放的蜜蜂嗡嗡聲錄音也導致大象逃跑,並且“警告”其他同伴一起逃離。
幸運的是,在炎熱的一天觀察莫希干時,金最終意識到現在看來顯而易見的事情:要讓蜜蜂嚇跑大象,昆蟲必須成群結隊地攻擊。金讓她的研究助理朝蜂巢扔了一塊石頭,“然後突然之間,蜜蜂就爆發了,”金說。“然後大象就逃跑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那個頓悟時刻促使金設計了一種新穎的設計,使用活蜂箱作為“圍欄”來保護農作物免受覓食大象的侵害。目標是減少人象衝突,這種衝突在2000年代非洲部分地區顯著增加。肯亞的大象數量在近幾十年裡出現了一些復甦,這要歸功於當地的保護工作——儘管非洲象的總數在同一時期急劇下降,金說。與此同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從2010年到2020年間從約8.7億增加到11億人,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結果是,人和大象爭奪空間和食物的熱點地區日益增多。
農民在肯亞恩加雷馬拉建造蜂箱圍欄。圖片來源:版權所有 © Lucy King 拯救大象組織
“大象對我們造成了很大困擾,”一位肯亞農民在接受研究員索菲亞·魏因曼採訪時說,這是為了她的2018年碩士論文,內容是關於巨型動物襲擊農作物對肯亞薩加拉農民的影響。“我種了大約六公斤綠豆;全被吃光了。有一次,我早上醒來看到這種情況發生後,直接暈倒在地裡。”
魏因曼說,一頭大象可以在一天內吃光一個農場的所有收成,嚴重威脅到一個家庭的收入和糧食安全。在疫情期間,情況變得更加嚴峻:世界銀行1月份的一份報告顯示,在2020年4月至8月期間,撒哈拉以南非洲四個國家的居民比往年更嚴重地依賴農業作為生存手段。
雖然大象通常很溫順,但如果它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最終襲擊棚屋或踐踏房屋,它們可能會危及人類。金說,為了保護他們的生計,一些農民開始射殺大象。“可悲的是,我們每天都在失去這些動物,在一些國家,甚至是每小時都在失去——不僅是因為象牙偷獵,還因為人象衝突的迅速增加,”她補充道。
類似的衝突也在亞洲爆發,今年早些時候,一群中國大象從它們的公園走了500公里,進入雲南省南部城市昆明的郊區,此事成為頭條新聞。
為了嘗試一種非致命的解決方案,估計現在有近10,000個像金的最初草圖那樣的蜂箱圍欄被建在20個非洲和亞洲國家。STE團隊成員專注於向非洲人象衝突中心地區的農民提供蜜蜂圍欄套件,通常靠近野生動物保護區。每個套件包括12個蜂箱和12個假蜂箱。後者使看起來像蜂箱的物體數量增加了一倍,最終在不增加額外費用和維護的情況下擴大了效果。蜂箱懸掛在木柱之間的電線上。如果大象試圖進入農場,它會碰到電線,搖晃蜂箱並引發蜂群。STE承擔套件的費用——每英畝農作物約1,200美元。金預計每個套件可以使用10年。
大約二十幾個裝有揚聲器的盒子正在安裝新蜂箱圍欄的農場周圍進行測試,這些揚聲器播放蜜蜂嗡嗡聲的錄音。野生動物倖存者研究人員希望確定嗡嗡聲是否會阻止覓食的大象,直到蜜蜂搬進蜂箱。圖片來源:版權所有 © Francesca Mahoney 野生動物倖存者
魏因曼採訪的農民中,約有61%的人告訴她,蜂箱圍欄比其他威懾物“更有效”,例如用帶刺的灌木叢製作障礙物、敲擊金屬片、燃燒橡膠輪胎產生刺鼻的煙霧或用點燃的火把照射大象的眼睛。
在2017年的一項實地研究中,金記錄到,在肯亞國家公園附近的10個農場安裝的蜜蜂圍欄在80%的時間裡阻止了大象。
儘管如此,她也知道,考慮到非洲問題的規模,這些圍欄並不是解決人象衝突的最終答案。此外,覓食的蜜獾和狒狒有時會偷吃蜂蜜,並擾亂蜂巢,以至於裡面的蜜蜂會飛到更安全的地方。然後,大象可能會利用被中和的圍欄,儘管在蜂巢上放置簡單的金屬籠子有助於保護其中一些蜂巢,金說。旱季也促使蜜蜂放棄蜂巢,尋找新的、更潮溼的地點,那裡有更多的花卉食物供昆蟲食用。她補充說,乾旱也會摧毀農場的蜜蜂種群。
金說,下一步可能包括教育農民種植大象不喜歡的農作物——辣椒、薑黃、生薑、洋蔥、辣木和向日葵。氣味圍欄是另一種策略。對於這些圍欄,農民只需將空的塑膠瓶裝滿垃圾,如牛糞、腐爛的雞蛋、生薑和大蒜的混合物,然後將這些臭氣熏天的混合物懸掛在農場周圍的鐵絲網上。當大象撞到電線時,據認為,從瓶子上的小孔中釋放出來的氣味會驅趕動物。金和一個名為野生動物倖存者的慈善團體也在測試她錄製的憤怒的蜂群嗡嗡聲,看看“嗡嗡箱”——播放聲音的揚聲器——是否可以放置在農場周圍以阻止大象。
與此同時,蜜蜂圍欄為一些農民提供了新的收入。作為STE專案的一部分,他們接受了養蜂培訓,並獲得了防護裝備,如防護服、煙霧器、橡膠靴和手套。金說,出售蜂蜜每次收穫可以為家庭收入增加50到200美元,通常每年收穫兩次。“蜂蜜是一項巨大的好處,”STE在肯亞察沃地區研究中心的外勤官員埃絲特·塞倫說。
擁有蜜蜂圍欄和健康蜂巢的農場也啟發了另一種型別的企業。梅維斯·恩杜奇瓦在波札那創立了一家名為卡拉哈里蜂蜜的蜂蜜聚合企業——波札那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象群的家園。卡拉哈里蜂蜜為擁有蜜蜂圍欄的農場的婦女提供養蜂培訓,並透過她的企業幫助她們銷售由此產生的蜂蜜。她說,好處不僅僅是額外的收入。“我們已經看到,隨著婦女的權力增強和擁有工作,基於性別的暴力案件數量有所下降,”僱用超過1,500名女農民的恩杜奇瓦說。“這聽起來可能很瘋狂,但一罐蜂蜜可以拯救大象,養活更多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