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拍攝到活體巨烏賊 [影片]

難以捉摸的巨烏賊的影像揭示了其生活的一些線索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海洋探險家們終於實現了一個他們最誘人但又難以捉摸的目標:在巨烏賊(Architeuthis dux)的天然深海棲息地拍攝到其影片片段。科學家們表示,這次在日本小笠原群島附近海域探險中拍攝到的壯觀影像,解答了關於這種神秘無脊椎動物的長期疑問。

為期6周的任務由日本廣播協會(NHK)和美國探索頻道資助,於7月進行。現在才公開討論,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準備在本月晚些時候播出包含該片段的紀錄片。

最初,研究小組使用一種名為“美杜莎”的專用攝像系統捕捉到了烏賊的蹤跡,該系統從船上部署並懸掛在水下約700米處。後來,研究人員在潛水器中與其中一隻面對面相遇。“它太美了,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在日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動物學家窪寺恆己說,他當時在潛水器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攝像系統由深海探險家、佛羅里達州皮爾斯堡海洋研究與保護協會創始人伊迪絲·威德爾開發。她認為,其成功的關鍵在於關注烏賊的視覺。為了避免可能嚇跑烏賊的強光,該系統使用帶有微弱紅光的低光照相機,因為很少有深海動物能看到這種長波長的光。

誘人的成功
為了吸引動物,威德爾使用了另一種光。雖然很少有陽光能穿透到深海,但許多深海生物會產生生物發光。威德爾過去的研究表明,生物發光可以充當一種“防盜警報”,以及其他功能。其想法是,一些獵物在受到攻擊時產生的生物發光可能會吸引更大的捕食者——如巨烏賊——然後它們會吃掉攻擊者。

因此,威德爾和她的同事在美杜莎上安裝了一種電子裝置,模擬水母在受到攻擊時產生的生物發光,以此作為誘餌。它奏效了:美杜莎在其第二次部署期間首次遇到了一隻烏賊,點燃了船上的歡呼。“我簡直驚呆了,”威德爾說,“我再高興不過了。”

美杜莎最終遇到了五次烏賊,最終完整地看到了一隻似乎正在攻擊攝像系統的烏賊,這與警報假設相符。這隻烏賊大約4米長,儘管巨烏賊可以長到10米或更長。

在第一次美杜莎成功後大約一週的一次潛水任務中,窪寺和飛行員吉姆·哈里斯在他們的特里同潛水器中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遭遇。一旦他們拍攝了足夠的低光影像,他們就打開了潛水器的明亮主燈,希望能嚇跑烏賊。相反,這隻動物繼續吃著綁在潛水器上的誘餌。這對搭檔觀看了18分鐘令人著迷的景象,這隻巨型動物的皮膚在意想不到的金色和銀色金屬色調之間變化。

之前的兩次探險(均有窪寺參與)曾帶回了深海巨烏賊的靜態照片和水面巨烏賊的影片片段。世界各地也收集了許多死亡樣本。但是,窪寺說,近距離、長時間的觀察就像看到了一種全新的動物。他認為巨烏賊是透過向上看進行狩獵,以發現微弱的輪廓,因此他將這種動物的一種獵物——菱背烏賊——綁在潛水器前部作為誘餌,但也使用了發光的烏賊鉤。

華盛頓特區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巨烏賊專家兼動物學家克萊德·羅珀說,這些相遇解答了長期存在的問題。例如,巨烏賊被認為相當被動,但劇烈的誘餌攻擊表明它實際上是一位非常強壯的游泳者和覓食者。

“這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瞭解了這種動物,”羅珀說,“他們做得非常出色。”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2013年1月14日首次發表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