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翼龍可能透過“撐杆跳”從水中起飛

新的化石分析為這種起飛策略提供了首個實物證據

顯示翼龍骨骼和軟組織的化石

Michael Pittman 等人在《科學報告》第 12 捲髮表的“侏羅紀晚期小型翼龍的四足水面起飛能力演示”;2022 年 4 月 21 日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自從兩個多世紀前發現翼龍化石以來,古生物學家們一直在思考這些笨拙的爬行動物是如何把自己發射到空中的。專家們最近關注一種“四足起飛”假說,該假說設想翼龍在陸地或水面上透過前後搖晃手臂,利用類似撐杆跳的運動跳入空中。這種技術的直接實物證據一直難以捉摸,但現在來自德國侏羅紀岩石中的一種小型翼龍正在幫助解開這個謎團。

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 Michael Habib 和他的同事在《科學報告中描述的這塊麻雀大小的化石,具有儲存異常完好的骨骼和皮膚印痕,屬於一種叫做曙光翼龍科的翼龍。古生物學家使用一種稱為雷射激發熒光的技術來探測化石化的組織,包括翼膜和蹼足。分析這些結構使研究人員能夠確定翼龍如何利用它們起飛。

Habib 指出,先前的研究表明翼龍不是游泳健將——因此這塊化石的軟組織“最好被解釋為水面起飛的適應性”,而不是游泳裝備。他說,這些結構提供了翼龍可以使用四足起飛的首個實物證據;到目前為止,最好的證據來自骨骼的生物力學模型。手臂上的皮膚印痕表明,當摺疊時,翼龍的翅膀可以幫助這種爬行動物從水面推離。研究人員發現,翅膀和蹼足結合起來足以推動動物從靜止位置起飛。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大多數現代鳥類使用強壯的腿部彈跳到空中。但愛丁堡大學翼龍研究員 Natalia Jagielska 說,翼龍的身體比例不同,行為也會有所不同,她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Jagielska 補充說,知道像翼龍這樣的軟組織可以在化石記錄中儲存下來,“是用雷射掃描其他儲存完好的化石,看看它們是否能告訴我們不同的故事的絕佳理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