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將自己視野的侷限當作世界的侷限。”
—亞瑟·叔本華,《悲觀主義研究》
前幾天早上乘坐曼哈頓地鐵時,我讀到了 19 世紀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在交通管理局的“思想列車”海報上寫的這句話。 讓我感到有趣的是,我竟然為了看到光明而走入了地下。也就是說,叔本華的話清楚地概括了我對本期雜誌的一些主要專題以及它們所代表的意義的模糊思考:透過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科學領域,可以發揮其效用。 我意識到,我絕不是第一個注意到,當試圖解決問題時,改變你的物理視點或思維框架可以讓你超越感知的侷限的人。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很難識別擺在你眼前的證據,因為你沒有意識到它的真實面目。
本月封面故事的主題也是如此。 科學家們曾經認為神經元訊號中的“噪聲”是微不足道的,但現在它被認為是對於大腦整體系統範圍功能至關重要的。 研究人員從他們試圖測量的任何訊號中去除噪聲是很常見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神經科學家馬庫斯·E·雷切爾,《大腦的暗能量》的作者,是最早開始思考噪聲本身是否具有意義的人之一。 正如他後來在一次關於大腦網路動力學的會議上所說,“事實證明,這是生物世界中又一個訊號,其‘噪聲’非常重要,並且資訊非常豐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雷切爾是一位腦成像領域的先驅,他和他的同事觀察到,處於“休息”狀態的大腦——當你沒有特別思考任何事情,甚至當你睡著時——分散的區域仍然在嗡嗡作響地進行交流。 他將這種內在活動稱為大腦的預設模式。 確定這種以前未被重視的“暗能量”的確切作用是一個持續研究的領域,但它似乎與大腦如何為涉及意識處理的未來事件做準備有關。 這種活動的紊亂也可能是某些腦部疾病的基礎。
在另一篇專題文章中,地球化學家羅伯特·M·黑曾也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一個應用於我們對地球深層地質歷史如何塑造其礦產財富的理解的觀點。 曾經宇宙中只有幾十種礦物,但今天我們的星球有超過 4400 種已知的礦物種類。 這種多樣化是如何發生的?
在《礦物的演化》中,黑曾建議我們重新審視礦物學,傳統上礦物學不關注礦物的永恆屬性之外的東西。 他和他的同事們“以地球的歷史為框架來理解礦物以及創造礦物的過程。” 透過這種長遠的視角,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生命的興起及其代謝活動極大地引導了我們星球獨特的多元礦物王國。 多達三分之二的礦物種類與生命透過一系列時代共同進化。 “萬古磐石”有了全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