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氣候科學家團隊帶來了一個難得的好訊息:將全球升溫限制在前工業化水平以上 1.5 °C 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容易,正如2015 年巴黎氣候協議所要求的那樣。但即使該團隊是正確的——並且一些研究人員已經在質疑這些結論——為了限制升溫,仍然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來遏制溫室氣體排放。
該分析於 9 月 18 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1上,部分側重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2013 年報告中使用的全球氣候模型往往高估了已經發生的升溫程度。在調整了這種差異並運行了更多模型後,最新研究的作者發現,從 2015 年起,人類在將氣溫保持在 1.5 °C 以下的同時可以排放的碳量幾乎是 IPCC 估計的三倍——如果對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採取積極行動,碳排放量甚至會更大。
這對全球政策制定者具有重大意義。人類即將突破 IPCC 關於升溫 1.5 °C 的碳預算,這導致許多科學家宣稱該目標不可能實現。但新的分析表明,透過適度加強目前的巴黎承諾至 2030 年,然後在之後大幅削減碳排放,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巴黎 1.5 °C 的目標並非不可能——只是非常非常困難,”英國牛津大學氣候研究員、主要作者理查德·米勒說。
爭論仍在繼續
這項工作收到了褒貶不一的評價。一些人認為,該分析存在根本性缺陷,因為它側重於千年之交左右開始的升溫較緩慢時期。這一時期,通常被稱為氣候停滯期,一直持續到 2014 年。科學家認為,氣候系統中的自然變率在此期間暫時抑制了氣溫。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氣候建模師本·桑德森說,該團隊對迄今為止人類造成的升溫量(0.93 °C)的估計可能因此被人為地降低了,因為它計算的是人類在這一較冷時期對升溫的貢獻。
與此同時,他說,在此期間,海洋和陸地可能吸收了比正常情況下更多的碳。自然過程最終會將其中一部分排放回大氣中,從而減少人類在達到 1.5°C 之前可以排放的碳量。
桑德森說:“在我看來,這兩種影響解釋了他們的結果,並加強了 IPCC 最初的結論。”
但米勒和他的同事認為,停滯期的影響將是最小的。該團隊使用了多種方法來估計溫室氣體造成的實際升溫,這與短期氣候變率無關。科學家們計算了將溫度再升高 0.6 °C 至 1.5 °C 需要多少碳。但他們還計算了,如果迄今為止人為造成的升溫量低於或高於他們估計的 0.93 °C,達到該閾值需要多少碳。
米勒說,在所有情況下,人類在地球升溫至 1.5 °C 閾值之前可以排放的碳量都比之前估計的要大。
計算碳排放量
位於維多利亞的加拿大氣候建模與分析中心的氣候學家內森·吉列特表示,其他團隊此前也記錄了氣候模型預測的升溫與實際觀測到的升溫之間存在細微差異。但吉列特讚揚米勒的團隊理清了這一差距的影響,並減少了圍繞產生 1.5 °C 升溫的排放量的不確定性。“我認為他們的中心結論是可靠的,”吉列特說。
關於世界離 1.5 °C 升溫閾值有多近的爭論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解決,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模擬使地球保持在該目標以下的方案提出了新的挑戰。當科學家們模擬溫室氣體在幾個世紀內的累積效應時,關於人類碳預算細節的不確定性並不那麼重要。但是,當研究人員研究什麼水平的溫室氣體排放會將升溫推升至 1.5 °C 時,細微的細節就非常重要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的目標是梳理出吸熱氣體在幾十年內的精確影響。
米勒說:“當我們開始考慮在近期內實現真正雄心勃勃的減緩目標時,一切都變得重要起來。”
這對科學和氣候政策都是如此。“對於很多人來說,如果巴黎目標實際上是不可能實現的,那可能會更容易,”米勒說。“我們正在表明這仍然是可能的。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夠制定實際需要的政策行動來實現這些情景。”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7 年 9 月 18 日首次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