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卡布奇諾上的泡沫”:航天器混亂著陸揭示彗星的柔軟度

偵探工作重建了歐洲航天局“菲萊”探測器的最終運動軌跡

Philae lander

藝術家繪製的“菲萊”著陸器在 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表面的印象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名為“菲萊”的機器人航天器的混亂撞擊式著陸,意外地揭示了彗星的柔軟度。

2014年,先鋒性的歐洲航天局(ESA)著陸器在搭乘其母艦“羅塞塔”號經過十年旅程後,在 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著陸。但“菲萊”號並未固定在表面,而是彈跳了兩次,最終側翻在一個陰暗的突出物下,縮短了任務時間

經過細緻的搜尋,一個歐空局團隊現在發現了之前未知的“菲萊”號第二次著陸地點——以及航天器在數十億年彗星冰上留下的印記。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提供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這個印記使研究人員能夠測量彗星表面下冰的強度——他們發現它異常柔軟。“它比最輕的雪、卡布奇諾上的泡沫,甚至是你泡泡浴中的泡泡還要軟,”馬德里歐洲空間天文中心的歐空局科學家勞倫斯·奧羅克說,他領導了尋找失蹤著陸器的搜尋工作,該著陸器於 2016 年被發現。

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研究彗星的傑西卡·陽光說,這是“一項出色的偵探工作”,她沒有參與這項工作。她說,這項研究很重要,因為之前來自“菲萊”號的一些資料表明 67P 的表面可能非常堅硬——這可能會阻礙未來嘗試獲取彗星冰樣本。最新的結果提供了證據,表明冰是脆弱且可壓縮的。“我非常高興能夠證明我們可以回到那裡並獲得 45 億年前的冰樣本,”陽光說。這些發現於 10 月 28 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歐空局科學家知道,“菲萊”號在著陸時彈跳並擦過懸崖邊緣。然後它翻滾到一個神秘地點,最終停了下來。奧羅克說,著陸不會是劇烈的:在彗星的低重力下,100 公斤的探測器重量只有一克,漂移一米需要 10 秒。

為了尋找第二個著陸點,奧羅克團隊分析了“羅塞塔”號拍攝的著陸器周圍的影像。在探測器靜止位置約 30 米處發現了明亮的人工切割冰的明顯跡象後,研究人員使用了從各個角度拍攝的影像,構建了該區域的 3D 模型,由於巨石的形狀,他們將其暱稱為“骷髏頂山脊”。該團隊比較了“菲萊”號經過前後地貌,並分析了探測器的內部資料,以重建航天器穿過山脊的可能軌跡。

他們認為,“菲萊”號在兩分鐘內與表面接觸了四次:它從斜坡上滑下,翻滾穿過裂縫並撞到巨石,然後在前往其靜止位置之前頭部著地彈跳。第三次撞擊最能說明問題。航天器的頂部在巨石冰上留下了 25 釐米深的印記。透過將這個深度與形成印記所花費的時間(從“菲萊”號磁感測器位移的時間中得知)進行比較,研究人員計算出該材料的抗壓強度僅為 12 帕斯卡。他們說,這比新下的雪還要軟。

儘管“菲萊”號傾斜的最終位置意味著其底部的鑽頭從未到達彗星表面,但儀器外殼(航天器表面的一個塔狀結構)最終穿透冰層足夠深,可以進行一些類似的測量。“我們已經能夠探測彗星的內部,並瞭解它的構成,這一切都歸功於‘菲萊’號的運動,而不是船上的專用儀器,”奧羅克說。“這真是錦上添花。”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20 年 10 月 28 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