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撞擊事件後,生命迅速恢復

一項新研究發現,生物僅用了 30,000 年就重新在撞擊摧毀的區域內定居

德克薩斯州伍德蘭茲 — 新研究發現,導致恐龍滅絕的撞擊地點,生命恢復的速度驚人地快。

6600 萬年前,一顆 6 英里(10 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墨西哥灣,導致恐龍滅絕,這是近 1 億年來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的一部分,地球上的生命至少需要 30,000 年才能恢復。 這顆太空岩石還在撞擊點熔化了地殼和地幔,使現代科學家懷疑,生命在該地點恢復將面臨特別大的挑戰。

然而,來自隕石坑邊緣的巖芯樣本顯示,即使在原爆點,生命也設法迅速恢復,與全球各地生命的復甦非常接近。[滅絕:歷史上最神秘的滅絕事件]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中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生命很快就回到了隕石坑,”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研究員克里斯托弗·洛厄裡在 3 月 21 日星期二在休斯頓舉行的月球和行星科學會議 (LPSC) 的新聞釋出會上說。洛厄裡說,在巖芯樣本中發現的微體化石表明,隕石坑的生命在大約 30,000 年後重新出現,這與在其他地方重新出現的時間大致相同。

“您在全球都看到了[這種復甦],”洛厄裡說。

從滅絕中恢復

在尤卡坦半島附近的墨西哥熱帶海灣下,潛伏著被稱為希克蘇魯伯的隕石坑。地球上的這個凹陷是那塊最著名的小行星的墓碑,它殺死了恐龍。 小行星撞擊還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酸雨和森林火災,並將大量硫磺和其他岩石噴入空中,足以遮擋陽光。

這次碰撞使神風特攻隊小行星汽化,並嚴重減少了地球上活著的物種數量。它還將灰塵散佈到世界各地,形成了科學家稱之為 K-T 界限的物質層,該物質層包括小行星本身的碎片,這些碎片夾在碰撞前後形成的岩層之間。 但是,僅憑這些小行星的痕跡還不足以令人信服地將滅絕歸因於太空岩石與地球的碰撞。 然後,在 20 世紀 70 年代後期,尋找石油的地球物理學家在海底下發現了這個 110 英里寬(180 公里)的隕石坑。 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才找到該隕石坑與導致恐龍滅絕的大規模滅絕之間的實質性聯絡。

2016 年,一個科學家團隊前往海灣,從隕石坑邊緣提取巖芯樣本。他們從地表的一艘船上鑽入海底,挖掘出一個半英里長(800 米)、柱狀的巖芯,揭示了該地區的地質歷史。這項任務需要專門的鑽井裝置,但挑戰得到了回報:水下位置比陸基隕石坑更能儲存隕石坑。 其地表下的位置使希克蘇魯伯成為迄今為止已知的“儲存最完好的隕石坑”,挖掘團隊的影響岩石學家大衛·克林表示,他研究該隕石坑已有數十年。

小行星引起的在中生代末期的滅絕事件是唯一一次突然發生的事件,這歸功於它的外部起源。洛厄裡說,其他大規模滅絕事件是逐漸發生的,由火山事件氣候變化引起。 在這些情況下,其他生命形式填補了其註定要滅絕的鄰居所清除的生態位。

但是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它幾乎立即形成了一個 150 公里寬(90 英里)的無菌區域,任何生命都無法在那裡生存。 洛厄裡說,在 20 世紀 70 年代對海底進行的測量顯示了這個死亡地帶,儘管當時它的來源未知。

“生命被這次撞擊徹底摧毀了,”他說。

洛厄裡說,由於突然撞擊滅絕事件與其他更漸進的滅絕事件所涉及的過程不同,因此科學家無法對生命將在撞擊地點重新出現的速度做出有力估計。

但是,分層的巖芯可以揭示微體化石何時開始重新出現。 在取回巖芯後,洛厄裡開始費力地尋找兩種微體化石。 第一種是浮游有孔蟲(簡稱“有孔蟲”),它們是微小的沙粒大小的生命形式;它們是洛厄裡研究的主要重點。 第二種是更小的鈣質超微浮游生物,它們會進行光合作用,並且在不利的條件下可以完全關閉很長一段時間。

在檢查了巖芯後,洛厄裡得出結論,該區域的超微浮游生物在撞擊後的 500 萬年中都處於他所謂的“災難模式”,一旦條件有利就會再次開花。 洛厄裡說,有孔蟲恢復得更快,在大災變後迅速傳播,將生命帶回了隕石坑。

“在撞擊發生後的 30,000 年內,海底就有了生命,”洛厄裡在 LPSC 會議的演講中說。

然而,他說,這些生命來自何處仍然未知。 洛厄裡說,它可能是從撞擊產生的新形成的熱液噴口中爬回來的,或者可能是從海洋的另一部分衝進來的。

為什麼超微浮游生物比有孔蟲花費更長的時間才能重新出現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該團隊希望透過進一步分析巖芯來回答這個問題,洛厄裡說。

在 Twitter 上關注諾拉·泰勒·雷德 @NolaTRedd,FacebookGoogle+. 在@SpacedotcomFacebookGoogle+上關注我們。 最初發佈於Space.com

編輯推薦

版權所有 2017 SPACE.com,一家 Purch 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本材料不得釋出、廣播、重寫或重新分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