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在劇烈運動後狼吞虎嚥地吃掉三重巧克力布朗尼的人都知道,在表現出美德之後,放縱自己是多麼誘人。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經常將這種思維過程應用於不恰當的場景,給自己許可去做出不健康或反社會的行為。
臺灣的研究人員給74名吸菸者服用了一種糖丸,誤導其中一半人認為這是一種維生素C補充劑。所有參與者隨後都參加了一項不相關的調查,並被告知如果他們想吸菸可以吸菸。那些認為自己服用了維生素的人吸菸的數量是那些知道自己服用安慰劑的人的兩倍。研究合著者、臺灣中山大學的邱文斌表示,參與者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認為,這種健康的行為使他們有權放縱自己,這種概念被稱為許可效應。
他的研究發表在《成癮》(Addiction)雜誌上,是第一個檢驗許可效應的健康影響的研究,但其他研究表明了其對道德行為的影響。200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提醒人們的人道主義屬性會減少他們的慈善捐贈。去年,另一項實驗表明,當個人購買環保產品時,他們更有可能作弊和偷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尼娜·馬扎爾(Nina Mazar)說:“有時,在我們按照我們的目標或標準行事之後,就好像我們的行為為自己賺取了一些道德資本。”她是綠色產品研究的作者之一。“然後,這種資本可以隨後被用來從事自我放縱或自私的行為,而不會感到內疚。”
您或許可以透過簡單地記住“應得的”感覺會導致不公正的道路,從而避免這個陷阱。
本文以“放縱的許可”為題印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