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世界撲克大賽的最後一手牌中,22歲的德國人皮烏斯·海因茨線上磨練了他的撲克技巧,對手是35歲的馬丁·斯塔什科——一位前現代汽車工廠的工頭。斯塔什科的情況不妙,籌碼只有他年輕的對手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拿到了一手相對平庸的牌。儘管如此,他還是決定孤注一擲,試圖捲土重來。實際上,他是在撒謊,而海因茨,幸運地拿到了一手相對不錯的牌,識破了他的謊言。海因茨成功地識破了對手的欺騙企圖,贏得了這手牌,贏得了比賽,並獲得了870萬美元的獎金,而失敗的欺騙者斯塔什科則獲得亞軍,不得不以僅僅540萬美元安慰自己。
雖然人類是唯一玩撲克牌的物種,但我們遠非唯一使用欺騙手段的物種。雖然數百萬美元在我們看來似乎是一場高風險的遊戲,但對於使用欺騙手段的動物來說,風險甚至更高——往往是生死攸關。一隻成功偽造叫聲以使自己看起來更大的青蛙,比一隻體型相似但偽造叫聲不成功的青蛙更有可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然而,識破欺騙的能力與欺騙能力同樣重要。一隻擅長識破欺騙的雌蛙更有可能與池塘中真正最大的青蛙交配,而不是僅僅聽起來最大的那隻,從而確保其基因更有可能成功延續下去。因此,進化軍備競賽仍在繼續,撒謊者和測謊者不斷試圖在繁殖適應性方面勝過對方。
這就是通常認為的欺騙。欺騙和識破欺騙是相互競爭的獨立過程,與每個過程相關的基因的成功程度相對於另一個過程而言此消彼長。然而,關於撒謊和識破謊言實際運作方式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理論似乎做出了不同的預測。具體而言,這些理論表明,撒謊和識破謊言都依賴於心理理論,即思考他人想法的能力,以及執行過程,這是一個總括性術語,包括解決問題、注意力、推理和計劃等能力。因此,這些模型表明,與其說是兩個相互競爭的獨立過程,不如說是在一個領域的進步將直接關係到另一個領域的進步。換句話說,擅長撒謊的人也應該擅長識破謊言。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考慮過這個想法是否屬實。事實上,之前的研究未能顯示出識破謊言的能力與任何個體差異之間存在任何關係。也就是說,沒有證據表明哪些人可能擅長或不擅長識破謊言。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倫敦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讓參與者玩了一個他們稱之為欺騙性互動任務的遊戲。
參與遊戲的參與者被告知,目標是同時成為識破謊言和最值得信賴的人。參與者被告知,在這兩個方面得分最高的人將各獲得50英鎊的獎金。這確保了所有參與者都有動力有效地撒謊並試圖識破他人的謊言。參與者以五人或六人一組進行遊戲,在每次試驗中,隨機選擇一名參與者作為傳送者。傳送者會收到一張卡片,上面印有一個觀點(例如“應該禁止在所有公共場所吸菸”)和一個撒謊或說實話的指示。參與者在遊戲開始前私下表明瞭他們是否同意或不同意這些觀點。閱讀卡片後,傳送者會表達他們的真實觀點,或謊報他們的觀點,並給出一些支援論據來支援他們所說的話。其他參與者,被指定為接收者,然後表明他們認為傳送者是在撒謊還是說實話。
結果首次證明了哪些型別的人可能擅長識破謊言:那些擅長撒謊的人。有趣的是,並且與過去的研究結果一致,參與者在說真話時開始說話的時間明顯少於撒謊時。特別是,在撒謊時,參與者平均在 6.5 秒後開始說話。在說真話時,參與者平均在 4.6 秒後開始說話。研究人員還獲得了每位參與者的智商和情商分數,但這些指標與撒謊或識破謊言的能力均無關。
雖然這項研究主要關於欺騙,但它也說明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表明大腦和思維代表他人的方式與代表自身的方式非常相似。例如,當看到別人體驗到某種情緒時,人們對任務的反應就好像他們自己也感受到了那種情緒。同樣,其他研究表明,如果你抽搐手指,它會增強你感知別人以相同方式抽搐手指的能力。欺騙和識破欺騙的能力是相關的,這似乎也指向一個類似的結論——自我表徵和他者表徵必然存在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
雖然這項研究的實驗設定比許多先前對欺騙的調查更真實,但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缺點,需要在未來的工作中加以解決。首先,嚴格實驗控制的要求意味著參與者被明確指示何時撒謊。然而,作者確實指出,在許多情況下,個人要麼被明確指示撒謊(例如,被老闆或父母),要麼是被情境所迫撒謊。想想上次有人問你他們的新發型是否好看,就很容易看出我們經常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被迫撒謊。
此外,由於這是一項相關性研究,因此撒謊能力和識破謊言能力之間存在關聯的原因仍然未知。雖然作者認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這兩種能力都依賴於心理理論和執行功能,但也可以合理地提出其他假設,未來的工作應該能夠證偽那些實際上不成立的假設。
這是有效展示誰可能成為優秀撒謊者的第一個例子。具體來說,那些也擅長識破謊言的人。這有力地證明了一種現象,我們的文化對此理所當然地著迷。撒謊,無論是來自政治家、運動員、撲克玩家還是青蛙,都是決定誰勝誰負的重要因素。選舉、法庭案件、紙牌遊戲和繁殖能力都依賴於撒謊和識破謊言的能力。由於風險如此之高,難怪我們花費如此多的時間試圖弄清楚誰在虛張聲勢,誰不是。鑑於這些發現,也許我們可以開始變得稍微更準確一些。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一篇您想撰寫的同行評議論文?請將建議傳送給《心智問題》編輯加雷思·庫克,他是一位獲得普利策獎的《波士頓環球報》記者。可以透過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 聯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