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陸地“潮汐”——極地冰蓋——市場道德

潮汐陸地
格雷厄姆·P·柯林斯在《發現機器》[特別報道:物理學的未來] 中聲稱,滿月時日內瓦附近的陸地會上升 25 釐米,這種說法正確嗎?如此大的位移應該會損壞相當多的基礎設施。

查理·戈茨查克
華盛頓州,斯奎姆

柯林斯回覆:由於太陽和月球的潮汐力使整個地球變形,瑞士附近的所有陸地在“漲潮”時幾乎都上升了相同的幅度。因此,在建築物和城鎮的尺度上,沒有任何東西相對於其他東西發生足夠的位移來損壞基礎設施,甚至不引人注意——除非你碰巧執行一臺直徑 8.6 公里的加速器,並且需要知道它的周長精確到毫米。你必須環繞地球四分之一的路程(直線距離 10,000 公里)才能從陸地“漲潮”的位置到達陸地“退潮”的位置,因此只有在數千公里的距離上,相對位移才達到 25 釐米。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 Gerhard E. Fischer 於 1992 年就此問題發表的演講可在以下網址找到:http://tinyurl.com/2ncx2o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的 Jorg Wenninger 於 2000 年發表的演講幻燈片(pdf 檔案,網址為 http://tinyurl.com/2vnpth)展示了 1992 年首次測量的潮汐對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 (LEP) 束流能量的影響。

自由市場公平嗎?
在《市場的頭腦》[懷疑論者] 中詳細介紹了關於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對公平的渴望的研究之後,邁克爾·舍默得出結論,市場經濟主要由公平驅動。他的斷言既沒有得到所討論的研究的支援,也沒有得到歷史和經濟學的支援。

舍默將市場的行為與人類的行為混淆,但公司(其唯一的法律和結構動機是利潤)進行了大部分市場活動。他還將對人類隨機抽樣研究的結果推廣到那些對市場施加不成比例影響的人。系統性因素可能已經選擇了這些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此外,舍默忽略了現實世界的因素:如果唯一的選擇是飢餓或無家可歸,一個人可能無法拒絕不公平的交易。而高管可能會因其公司的利潤動機而無法提供更好的交易。

舍默聲稱,如果道德不是規則,“市場資本主義早就崩潰了”,這錯誤地假設了不道德的市場不可能穩定。(跨大西洋奴隸市場繁榮了數百年。)此外,市場崩潰非常頻繁——在崩潰和蕭條中。當此類危機發生時,是人類,而不是市場,利用他們的政治意願和政府機構來實施監管並提供社會服務,以恢復其社會一定程度的正義。

德拉諾·洛佩茲
威斯康星州,阿普爾頓

告別冰川?
羅賓·E·貝爾的《不安的冰》描述了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冰蓋完全崩塌的影響,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會完全消失。此外,貝爾的模型沒有考慮到如果這些陸地沒有冰,將會發生的反彈效應,這將抵消一部分海平面上升。她也沒有考慮到會有更多的水蒸氣從海洋移動到大氣中的可能性。

拉斐爾·凱塔尼
紐約州,桑尼賽德

貝爾回覆:在地球的歷史中,冰蓋來來去去。最近威爾金斯冰架大部分崩塌的新聞提醒我們這種變化。冰蓋變化的結果是全球性的且複雜的。消失的冰蓋下的陸地將會反彈(今天,北歐國家和加拿大北部正以每年近一釐米的速度從 15,000 多年前消失的冰蓋的負荷中反彈),海平面將根據水溫和水源而差異性地上升。撇開這些複雜性不談,我們可能會繼續看到極地冰蓋導致的海平面變化日益加劇。很難將大陸尺度的冰轉移到我們可以應用於自身經驗的框架中。科學界當然不期望極地冰蓋完全崩塌,但冰川變化將日益成為未來幾十年的主題。

粉碎弦理論?
克里斯·奎格在《粒子物理學的未來革命》[特別報道:物理學的未來] 中的方框“LHC 的五個目標”中,沒有提及與弦理論相關的任何內容作為即將到來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 (LHC) 的目標。是否計劃在 LHC 上進行任何實驗,以支援或證偽該理論的主張、期望或預測?

傑夫·諾克斯
舊金山

奎格回覆:弦理論尚未達到為 LHC 做出具體預測的程度,但 LHC 可能會做出鼓勵弦理論專案的觀測結果。超對稱性的發現將提高人們的希望,即弦理論所設想的引力結合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額外維度的證據也可能被視為支援某些弦理論觀點。另一方面,觀察到某些型別的新強相互作用可能會打擊這樣一種想法,即弦理論很快將與我們的實驗相關。

由於弦理論家還無法將測量的數字與預測的數字進行比較,因此大部分影響將以實驗與弦理論世界觀中的線索之間的對話形式出現。甚至在 LHC 開始執行之前,LHC 已經影響了一些著名的弦理論家暫時擱置該理論,轉而專注於有望與 LHC 實驗進行更直接對話的理論問題。

注:這個故事最初以標題“讀者來信”印刷。

大眾科學雜誌第 298 卷第 6 期本文最初以標題“陸地潮汐 極地冰蓋 市場道德”發表於 《大眾科學雜誌》第 298 卷第 6 期 (),第 12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62008-6KlK4tG58QXQxmhnJmQgp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