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進行根管治療或其他大型牙科手術嗎?我的一位科學家同事最近告訴我他牙齒裡有一根暴露在外的疼痛神經。他沒有向牙醫要求麻醉,而是使用了一種“專注”冥想技巧,儘可能平靜地、以平常心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口腔上。這樣做在幾分鐘內轉化了疼痛感。每次牙醫觸碰到牙齒時,我的同事都感覺到了快樂的泡泡,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牙醫打斷他並問道:“你為什麼在微笑?”
一個合理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人會想要完全意識到強烈的負面或痛苦的經歷。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擁抱痛苦或苦惱這種聽起來像是懲罰性的選擇可能會有所幫助。《科學文章》表明,接受不適或令人不安的情緒是有益處的。此外,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從尋找應對壓力和不快樂的方法中獲益,尤其是在情況超出我們控制範圍時。作為一名研究冥想超過 20 年的研究人員,我認為培養平常心——某些正念冥想練習的核心要素——可以提供幫助。
首先定義轉向不適的想法非常重要。我不是在鼓吹人們將自己置於危險或極度痛苦的境地。但是,當我們像教練推動運動員剛剛超過舒適區以取得進步一樣,將自己推入具有挑戰性或令人不適的境地時,學習往往會發生。事實上,2022 年一項涉及 2000 多人的研究表明,那些被明確鼓勵將自己推入多個領域(包括參加即興課程以增強自信和閱讀反對政治觀點)的尷尬、不適境地中的參與者,後來報告了最大程度的個人成長。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2023 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發現,能夠以中立方式面對悲傷和憤怒等負面情緒的人更滿意,焦慮程度較低,抑鬱症狀也比那些嚴厲評判自己負面情緒的人少。這項研究與心理學領域日益增長的共識相符,該共識表明,如果我們能夠以開放、好奇的心態對待我們的情緒和想法,我們就能學到關於我們自己的深刻教訓。
我自己的研究表明,冥想提供了一種練習轉向不適的理想方法,尤其是在它能提高一個人的平常心時。廣義而言,正念冥想是一種心理訓練形式,可以幫助人們以開放和接受的方式專注於關注當下。“平常心”指的是一種精神態度,即對體驗的推拉保持平和。在我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實驗室中,我們對在正念冥想訓練期間培養平常心進行了多項臨床試驗。這種方法包括引導式冥想練習,例如使用實事求是的語氣來標記身體不適的感覺,並透過每次檢測到感覺時大聲說“是”來歡迎不適的感覺。
為了衡量此類干預措施的有效性,我們招募了匹茲堡的 153 名壓力大的成年人,併為他們提供了有或沒有平常心訓練的正念冥想訓練計劃。例如,僅正念小組培養了識別持續體驗的技能,而平常心小組除了基本的識別之外,還練習接受這些體驗。我們的平常心訓練小組在多項指標上取得了更好的結果。僅僅經過 14 天的訓練,學習了平常心技能的參與者在被要求在穿著白色實驗服的專家面前發表演講和解決數學問題時,生物應激反應明顯降低。平常心技能組的血壓和激素應激水平也較低。
在訓練後的幾天裡,接受平常心練習的人報告說,與接受沒有平常心成分的正念訓練的參與者相比,他們在一天中報告了明顯更高的積極情緒和幸福感,以及更有意義的社會互動。就好像培養平常心的態度改變了他們對壓力的情緒反應,幫助他們更好地欣賞和品味日常生活中許多微小的積極體驗,並使他們對與他人聯絡更加好奇和開放。
我們正在以多種方式擴充套件這項工作,包括開發一個按需提供平常心訓練的應用程式。我們還在對患有與壓力相關的胃腸道疾病的參與者進行試驗。與此同時,其他科學家正在進一步探索平常心的力量。
例如,在 2022 年,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研究,調查了 COVID 大流行期間 578 人的隔離和心理困擾。他們發現,人們在那段時間感到孤獨的程度預示了他們的抑鬱、焦慮和壓力,但這種動態可以被平常心所調節。也就是說,報告更高水平平常心(基於他們對諸如“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我都體驗到一種心理平衡感”之類的陳述的同意或不同意程度)的人,即使他們感到孤立,也報告了較少的心理困擾。換句話說,平常心可以起到保護作用,防止社交脫節感導致精神痛苦。
平常心可以幫助我們度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期,這是我們所有人都將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面臨的。許多人正在痛苦中掙扎,並尋找應對方法。我們的社交生活也在遭受苦難,這促使美國衛生局局長去年就我們日益嚴重的孤獨流行病發布了國家諮詢報告。
毫無疑問,我們需要共同採取許多重要步驟來應對這些挑戰,包括密切關注導致這些問題的社會結構和選擇。但是,透過培養對我們當下體驗的更大程度的接受——無論是好是壞,是痛苦還是快樂——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個人層面上建立韌性。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閱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議論文,並想為“心靈 Matters”撰寫相關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大眾科學》的“心靈 Matters”編輯 Daisy Yuhas,郵箱地址為pitchmindmatters@gmail.com。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