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入腐敗的深淵

走向不法行為的道路有時更像懸崖而不是滑坡

人們普遍認為,當公眾人物墮落腐敗時,他們會一點一點地墮落。以歷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的實施者伯納德·麥道夫為例。據一些說法,他影響深遠的欺詐行為最初只是在一些客戶投資報告上編造了一些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過失滾雪球般變成了 650 億美元的詐騙案。

但是,這種關於腐敗的“滑坡”觀點真的準確嗎?《心理科學》發表的新研究表明,答案可能是“並非總是如此”。相反,腐敗行為通常會突然出現:就在當權者被賦予“黃金機會”的那一刻。這對於從銀行到公司,以及美國當前的政治狀況都具有影響。

這項研究(部分由本文最後兩位作者進行)的目的是調查導致人們行為腐敗的條件。為此,我們建立了所謂的“腐敗遊戲”。腐敗遊戲分五個回合進行。受試者扮演一家建築公司的執行長的角色。執行長在每一輪中的目標是贏得價值 12 萬美元的合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執行長必須在政府官員舉行的拍賣中擊敗競爭對手。執行長可以以 1 萬美元的增量出價,從 0 美元到 5 萬美元不等。如果執行長和競爭對手的出價相同,則合同將在他們之間平均分配。這被稱為“公平競標”流程。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規避公平競標流程,執行長有機會賄賂政府官員。這會導致官員在平局的情況下將合同的全部價值授予執行長。

受試者被分配到兩種情況。在“滑坡”條件下,賄賂的機會逐漸增加。首先,受試者有機會進行小賄賂:邀請公職人員參加宴會。如果他們選擇此選項,公職人員將在隨後的 50% 的平局中給予他們優勢。然後,受試者有機會提供大賄賂:一次費用全免的巴黎之旅。透過接受此報價,官員同意在所有後續平局中給予執行長不公平的優勢。

另一個實驗條件是“陡峭懸崖”條件。在這種條件下,受試者只是有機會提供大賄賂。

簡而言之,兩種情況的區別僅在於大賄賂是否以小賄賂為前提。

主要問題是:在哪種情況下,玩家會更多地行賄?如果“滑坡”理論成立,那麼當大賄賂以小賄賂為前提時,應該有更多的人會實施大賄賂。另一方面,如果更多的人在“陡峭懸崖”條件下行賄,則表明他們在獲得意外機會時更有可能違反道德規則。

結果支援了第二個結論。當腐敗的機會一次性呈現出來時,而不是一點一點地呈現出來時,更多的人試圖賄賂公職人員。這種效應在研究的幾個變體中都成立,包括線上和親自進行的,以及使用虛擬和實際資金的研究。當合適的時機出現時,人們會抓住機會進行欺詐。

當人們獲得黃金機會時,為什麼他們更容易腐敗,這仍然有待確定。過去關於不誠實的研究表明,因為人們強烈需要將自己視為道德和公正的人,所以當他們覺得自己這樣做是合理的時,他們最有可能不誠實地行動。最糟糕的騙子是那些可以讓自己相信自己是天使的人。

也許,那麼,腐敗發生在“陡峭懸崖”上的原因是,當人們犯下一次單獨的罪時,而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反覆犯罪時,他們更容易保持這種天使般的自我形象。他們能夠更好地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告訴自己這只是“一次性的事情”。

或者,“黃金機會”可能會讓人們覺得他們終於得到了他們應得的。

無論根本的解釋是什麼,這項實驗的結果都為了解當前美國的政治局勢提供了一些啟示。2016 年的總統選舉將一位與道德關係充其量只是微弱的人推上了權力巔峰。此外,在奧巴馬執政期間被邊緣化的他的政府成員突然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責任。這為以不道德的方式運用權力槓桿的黃金機會打開了大門。關心維護美國政治制度中基本道德標準的公民應該密切關注,不僅要關注道德原則的逐步瓦解,還要關注為個人利益而迅速而惡劣地破壞該制度的企圖。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Daniel Yudkin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social psychology at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a jazz pianist. He graduated from Williams College, was a Fellow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currently lives in Brooklyn. His blog, TheQualiast.com, contains his reflections on mind, behavior, and society. You can learn more at his personal website.

More by Daniel Yudkin
About Nils Köbis

Nils Köbis i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t the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t the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and a member of the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CREED). He did his PhD investigating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corruption. He is the co-founder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rruption research network (ICRNetwork.org). You can get more info on his work via http://bit.ly/2k3L56L

More by Nils Köbis

Paul Van Lange is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VU Amsterdam and 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He leads a research program titled Trust, Leadership and Cooperation.  You can learn more at www.paulvanlange.com.

More by Paul Van Lan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