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露機密資料為尋找希格斯玻色子增添新挑戰

粒子物理學家的資料洩露引發了對科學信任的質疑。

作者:Geoff Brumfiel,來自《自然》雜誌

在維基解密和推特的時代,還有人能保守秘密嗎?各國政府已經瞭解到,答案往往是否定的。現在,隨著粒子物理學家團隊逼近他們幾十年來的最大目標之一,他們也正努力對機密資料進行保密。

在四月下旬,來自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洩露結果似乎顯示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初步訊號。這種粒子是LHC最受矚目的目標,它將為賦予其他粒子質量的理論機制提供證據。本週釋出的一項新的分析已經駁斥了這一說法,但研究人員正準備迎接未來幾個月在部落格上出現的一連串其他虛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發言人詹姆斯·吉利斯表示,未來的洩露是“不可避免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位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粒子物理實驗室,LHC就設在那裡。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證據不會像晴天霹靂一樣突然出現,而是會從數週或數月的資料分析中緩慢浮現,從而有充足的時間讓每個誘人的步驟都在部落格上記錄下來。

關於粒子發現的傳言與該領域本身一樣古老,但透過網際網路輕鬆交流初步發現意味著粒子物理學家最初的線索和錯誤的開始現在正在全球舞臺上被討論。這對於一個僱傭數千名科學家來尋找少數幾個值得諾貝爾獎的發現的學科提出了更廣泛的問題。在賭注如此之高的情況下,初步結果可以保密嗎?洩密者或博主應該因公開早期發現而受到懲罰嗎?巴黎-南方大學的博主和理論家亞當·法爾科夫斯基表示,最重要的是:“這不好,還是不好呢?”

麻煩始於4月21日日內瓦時間下午6:45之後不久,當時有人將LHC的ATLAS粒子探測器的內部通訊釋出到熱門部落格'Not Even Wrong'。該筆記聲稱顯示了來自衰變希格斯粒子的伽馬射線的初步證據,該粒子的質量約為115吉電子伏特,約為質子的115倍。這個數字對於許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物理學家來說很熟悉,他們曾在之前的加速器——大型正負電子對撞機中看到過在該質量下希格斯玻色子的跡象。

“希格斯玻色子?這看起來非常非常有趣!” 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的數學家彼得·沃伊特寫道,他是“Not Even Wrong”部落格的運營者。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匿名物理學家在部落格的評論區迅速證實資料是真實的,但表示對分析仍有疑問。

該檔案的訊息首先傳播到其他部落格,然後傳播到科學出版物,最後傳播到主流媒體。但隨著新聞勢頭的增強,ATLAS的研究人員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一個虛驚一場。到4月24日,在倫敦大學學院從事ATLAS工作的物理學家喬納森·巴特沃斯在英國電視新聞中顯得有些尷尬。他解釋說:“這裡發生的事情是一些人已經連續四個晚上沒睡覺了,並且變得過於興奮。”

“我對這種程度的關注感到驚訝,” 巴特沃斯上週告訴《自然》雜誌。他對洩露事件感到釋然,認為這是一個與公眾討論科學過程的機會。但合作中的其他人則不太高興。“這讓我很生氣,”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ATLAS物理學家戈登·瓦茨說。瓦茨表示,洩露事件迫使該小組中的許多人在復活節假期花費時間仔細審查新的結果。ATLAS官方於5月8日釋出了一份駁斥該主張的分析報告 (go.nature.com/zdzlji),但尚未在主流媒體上廣泛報道。

找出是誰釋出了該檔案以及原因可能是不可能的。在“Not Even Wrong”部落格上,有人指責內部通訊的主要作者,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物理學家吳秀蘭(Sau Lan Wu)尋求希格斯玻色子的榮譽。她斷然否認她與洩露事件有任何關係。“絕對不是我和我的團隊做的,”她說。“我從來沒有上過部落格。” 其他評論者認為,這篇文章實際上是試圖讓吳秀蘭難堪:ATLAS明確禁止其合作者在正式出版之前公開分發或討論內部檔案或結果。

沃伊特表示,他無法追蹤匿名洩密者的網際網路地址。即使他可以,他說,“我也不認為我應該執行ATLAS的隱私政策。”

洩露氾濫

或許不可避免地,洩露事件之後很快又發生了反洩露事件。《新科學家》雜誌在5月4日報道稱,ATLAS的主要競爭對手——緊湊渺子線圈(CMS)探測器,沒有看到早期洩露訊號的證據。CMS小組的發言人圭多·託內利表示,該報道可能基於幾天前的一次簡報的幻燈片。

託內利表示,即使他查出是誰洩露了CMS資料,他所做的也只是與他們談論這個問題。他承認,未來的洩露可能是不可避免的。CMS合作組織的所有3000名成員都必須訪問資料,這既是為了公平,也是為了確保新發現的準確性。“我或許能夠達到99.9%的效率來說服合作組織”遵守規則,託內利說。“但三個人仍然足以製造洩露事件。”

其他人對於洩露事件的危害程度存在分歧。“我真的沒看到損害;我看到更多的是不便,” 法爾科夫斯基說。他認為,媒體和公眾很快就認識到洩露事件不是官方發現。然而,瓦茨認為,這可能已經損害了合作組織和該領域的聲譽。“歸根結底,這是一個信譽問題,” 他說。

與洩露事件一樣,爭論肯定會繼續下去。許多物理學家希望在115-130吉電子伏特左右找到希格斯玻色子,因為在那個能量範圍內,它的訊號可能會與其他粒子衰變的訊號混淆。隨著LHC探索該能量範圍,不確定的資料將意味著大量的虛驚。正如巴特沃斯在推特上對他的追隨者所說:“如果你對違反保密協議洩露的未經審查的結果感到興奮,那麼你將會度過幾個分心的月份。”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於2011年5月10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