洩漏的二氧化碳未能引發海洋災難

基於最近的一項實驗,從海底儲存層洩漏的二氧化碳不太可能危害環境

關於碳捕獲,一個常見的擔憂是注入的二氧化碳最終會從其儲存點洩漏,抵消氣候效益或造成健康風險。對於海上二氧化碳,人們猜測任何潛在洩漏對酸度的影響,以及其他方面。

但在一項開創性的研究中,歐洲和日本的研究人員故意在近海注入二氧化碳,明知它會洩漏,以觀察會發生什麼。他們發現,雖然有少量二氧化碳洩漏到水中,但洩漏量僅佔注入二氧化碳的少數,對周圍生態系統的影響微乎其微。此外,該區域迅速恢復,水化學在一個月內恢復到原始狀態。

“如果二氧化碳從儲存層洩漏併到達海底,那麼環境影響將是可測量的,但面積非常有限,並且不是災難性的,”普利茅斯海洋實驗室的海洋系統建模師、論文的作者 Jerry Blackford 說。該論文於昨日發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自然-氣候變化》)上。“以前沒有人將二氧化碳釋放到淺層沉積物中。”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雖然科學家們在 37 天內只注入了少量的二氧化碳——4.2 公噸——但 Blackford 表示,對於在罕見洩漏情況下,在那個時期從注入井中可能發生的洩漏量來說,這個洩漏量是“現實的”。

該團隊在蘇格蘭海岸附近的阿德馬基什灣海底以下約 40 英尺處注入了二氧化碳。“該地點不是碳儲存的目標地點,但具有相似的生態系統,使得結果具有可轉移性,”Blackford 說。研究人員很快就檢測到二氧化碳從該地點冒泡,據推測是來自沉積物中現有的微裂縫。

然而,他們從未觀察到超過 15% 的注入二氧化碳實際從海底逸出。其餘部分仍然溶解在沉積物中,在那裡它導致貝殼溶解,正如酸度所預期的那樣。以氣泡羽流形式逸出的二氧化碳迅速溶解,儘管在幾十米的範圍內檢測到水化學變化——這種變化在大約 21 天內消失了,這得益於強勁的水流。

海上傷疤已癒合
Blackford 說,在那之後,化學和生物學恢復到“類似於附近未受影響地點的條件”。 остававшийся в осадке CO2 在被控制之前橫向移動。

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點,雖然目前在擬議的發電廠碳捕獲專案中還不是主要參與者,但由於其規模和地質條件,被認為是溫室氣體的潛在儲存庫。

例如,它們可以消除二氧化碳儲存反對者提出的一些常見的“鄰避效應”問題,並在某些情況下減少對儲存氣體地下壓力的擔憂。一些分析師認為,隨著二氧化碳捕獲成本的下降,墨西哥灣可能是美國二氧化碳儲存的絕佳地點。

海上封存二氧化碳洩漏問題去年成為焦點,此前Nature(《自然》)上的一篇文章引發了人們對挪威國家石油公司 (Statoil ASA) 在北海的 Sleipner 天然氣專案上方意外裂縫的擔憂,自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該專案每年向海底以下注入 100 萬公噸二氧化碳。那篇關於“海底傷疤”的文章引用歐洲官員的話說,最終可能會洩漏一些二氧化碳。

此後,歐盟委員會的 ECO2 研究專案——該專案一直在研究二氧化碳洩漏的可能性和影響——今年釋出了一份評論,強調它“沒有發現任何跡象表明二氧化碳在其 17 年的運營中從 Sleipner 洩漏出來”。它指出,檢測到的裂縫位於 Sleipner 注射點以北 15 英里處。

愛丁堡大學碳捕獲和儲存教授 Stuart Haszeldine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稱讚這項新工作令人鼓舞,因為它表明,即使在選址不當和井洩漏的最壞情況下,逸出的二氧化碳也不太可能產生可察覺的影響。

“因此,在北海海底深處儲存二氧化碳所產生的實際風險可能非常小,並且比繼續向全球大氣排放二氧化碳的影響小几千倍,”他說。他補充說,測試區域也很淺——真正的儲存地點會更深地注入二氧化碳,並提供更多保護。

陸地上,問題有所不同
他指出,之前的實驗依賴於靠近火山的天然二氧化碳滲漏,由於受到硫化氫氣體的汙染,這些滲漏並不能指示捕獲和儲存的二氧化碳。“即使使用非常大的水箱,實驗室中的實驗也永遠無法真正複製真實自然生態系統的複雜性,”他說。

同樣,Blackford 說,即使二氧化碳洩漏,也可能規模很小,因為化學過程會在溫室氣體到達地表之前作用於岩石和沉積物。然而,他強調,他的研究衡量的不是洩漏的可能性,而是洩漏的影響。

“如果洩漏量是現在的 1000 倍,那麼影響將‘相應擴大’,”他說。

“我們警告說,如果更大比例的二氧化碳以氣態形式排放,無論是透過裂縫還是由於孔隙水變得過飽和,影響都可能逐步增加。……在沒有運營證據的情況下,現實的洩漏情景只能近似估計,”該研究補充道。

ECO2 在今年的反駁中表示,其對 Sleipner 的評估仍在進行中。“我們不知道未來發生洩漏的可能性有多大或多小,”ECO2 說。

該論文指出,對海上儲存的二氧化碳進行監測至關重要,但並非易事。例如,海底“麻點”是洩漏的良好指標,但它們通常難以與某些自然特徵區分開來。研究人員建議透過移動自主水下航行器進行監測,該航行器配備感測器,可測量水化學和聲學特性,以檢測氣泡。

該論文也不適用於陸上二氧化碳儲存,科學家們對注入的二氧化碳引發地震表示擔憂(ClimateWire,2013 年 11 月 5 日)。Blackford 說,化學性質和水動力學完全不同。

“我不想將這項研究推斷到陸地上,”他說。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