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賭局:專家評估世界末日

現代文明真的會走向終結嗎?專家評估八種末日情景

恕我冒昧地提及 T. S. 艾略特,或許世界真的會在巨響中終結,而非嗚咽。無論是我們自身造成的(核浩劫)還是自然界的(小行星撞擊),許多災難都可能使文明走向末日——甚至可能危及物種的生存。我們評估了幾種末日情景的可能性,從常被討論的威脅如氣候變化,到更異想天開的想法,例如可能摧毀我們宇宙的量子漲落。這裡列出的機率並非科學事實——在估計前所未有事件的可能性時,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而是基於研究人員專家意見的知情推測。我們還依靠這些意見來估算每種事件的災難性程度,範圍從 1(區域性混亂)到 10(宇宙再見)。

致命性流行病
未來 30 年內,二分之一的機率
毀滅等級:4
全球病毒預測倡議組織全球現場運營主管約瑟夫·費爾表示,人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受到毀滅性的、類似黑死病的大流行病的襲擊。他拒絕預測下一次大流行病何時會爆發,而是將文明的準備程度在 10 分制中評為可憐的 2 分。費爾說,下一次大流行病很可能是一種天花或病毒,這種病毒要麼是人類的新病毒,要麼是常見病毒的更致命變種。

太陽超級風暴
未來 15 年內,二十分之一的機率
毀滅等級:2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太空科學家丹尼爾·N·貝克說:“我們不想危言聳聽,但太陽爆發可能會變得足夠大,足以摧毀世界大部分地區的電網和通訊系統。”貝克說,“如果今天發生在我們這個現代化的、高度電子互聯的社會中,無疑將對最發達國家造成毀滅性打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失控的全球變暖
未來 200 年內,二分之一的機率
毀滅等級:3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地球物理學名譽教授、《無冰世界》(Avery,2009 年)的作者亨利·波拉克說,格陵蘭島和西南極洲的冰蓋加起來含有足夠的水,可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約 12 米,淹沒沿海城市,使數億人成為難民。波拉克說,如果不改變行為,人類可能會在本世紀末啟動兩個冰蓋的不可逆轉的融化。“我個人的感覺是,我們是否真的能夠避免格陵蘭島和西南極洲的冰蓋流失,這將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波拉克說。“流離失所這麼多人造成的後果——世界從未處理過這樣的事情。”

超級火山
未來 1000 年內,百分之一的機率
毀滅等級:5
一座超級火山將噴發出至少 1000 立方公里的火山灰和熔岩,大約是 1980 年聖海倫斯火山爆發噴出物的 1000 倍。這樣的爆炸將顯著改變全球天氣模式數十年,進而導致乾旱和饑荒。

核戰爭
未來 10 年內,三十分之一的機率
毀滅等級:6
原子科學家公報執行主任兼出版商肯尼特·本尼迪克特說,事故或網路攻擊可能引發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核武器交換,造成數億人死亡。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恐怖分子使用小型核武器襲擊城市地區;本尼迪克特認為,未來 15 年內,這些可能性超過 50%。

巨型小行星撞擊
未來 100 年內,百萬分之一的機率
毀滅等級:9
雖然 10 公里寬的物種終結者可能不太可能發生,
但較小的、更常見的小行星撞擊仍然可能造成嚴重破壞。一個三公里大小的物體(大致機率:本世紀二十萬分之一)可能會殺死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並暫時摧毀文明。

附近的伽馬射線暴
超過 1 億年中,十五分之一的機率
毀滅等級:7
大多數此類宇宙爆炸被認為是在一顆巨大的恆星坍縮成黑洞時形成的。在我們的星系中從未觀察到過,這很幸運:附近的閃光可能會用輻射轟擊地球,並破壞大氣層的保護性臭氧層。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其中一次可能在 4.4 億年前造成了一次大規模滅絕。

氣泡成核
未來 1 萬億年中,十億分之一的機率
毀滅等級:10
如果另一個宇宙在我們自己的宇宙中自發出現會怎樣?這就是氣泡情景,我們的宇宙由此轉變為具有不同基本力的新狀態。塔夫茨大學宇宙學家亞歷山大·維倫金說,當一個印有新自然規律的微小氣泡突然出現時,就會發生轉變,然後“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膨脹,吞噬周圍的空間,包括我們太陽系剩餘的部分”。但我們可能可以將其在擔憂列表中大大降低。維倫金願意“拿出大筆錢”打賭,氣泡成核在未來一萬億年內不會發生。他沒有明確說明如果他輸了,他的對手將如何收款。

John Matson 是《大眾科學》的前記者和編輯,曾廣泛撰寫關於天文學和物理學的文章。

更多作者:John Matson

John Pavlus 是一位作家和電影製作人,專注於科學、技術和設計。他的作品曾發表在彭博商業週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美國最佳科學與自然寫作系列中。他住在俄勒岡州波特蘭。

更多作者:John Pavlus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03 Issue 3本文最初以“末日賭局:專家評估世界末日”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3 卷第 3 期(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92010-2Dfm3rs5BHCklVTiX0ZeW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