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兒子三個月大的時候發出了他的第一聲笑。他在葬禮上發出笑聲不僅僅是諷刺;它還令人信服。當我們被哀悼者包圍時,他微小的笑聲是如此強大,以至於促使他的聽眾從悲傷轉變為快樂——一起且幾乎是瞬間發生的。
這一觀察開啟了我對嬰兒笑聲這種簡單現象的早期出現和巨大力量的實證研究。作為一名發展心理學家,在佛蒙特州約翰遜州立學院的實驗室裡,我研究嬰兒的咯咯笑和歡笑已經近十年了。像我這樣的心理學家對笑聲為何如此早出現以及它能揭示嬰兒的什麼資訊感到好奇。
笑是普遍的。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反應,在生命早期——出生後的頭四個月內——無論文化或母語如何,都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無論孩子在加拿大還是韓國、秘魯還是巴基斯坦長大,她第一次的笑聲都會在 14 到 18 周左右讓她的父母感到高興。嬰兒的笑聲很容易辨認,部分原因是它的真誠。像哭泣一樣,它很難偽裝,而且像打哈欠一樣,具有傳染性。它真實的品質讓父母難以忽視。另一方面,科學家們直到最近才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然,笑聲不僅僅是表達樂趣。在成人中,它可能發生在許多情緒背景下,包括人們感到緊張時、對他人笑聲的回應,或者更簡單地在與其他人在一起時。但嬰兒為什麼會笑呢?這與其說是他們覺得什麼有趣的問題。嬰兒沒有通用的笑話。(葬禮上的笑聲是由某人的噴嚏引起的。)相反,我們必須考慮嬰兒如何從他們的環境中提取幽默。
與明顯敦促嬰兒的照料者採取行動的哭泣相比,笑聲似乎是一種情感上的奢侈品。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能夠擁有這種能力——遠早於其他主要的里程碑,如說話和走路——這表明她的咯咯聲、竊笑聲和捧腹大笑具有古老而重要的起源。笑聲可以揭示大量關於嬰兒對物理和社會世界的理解。
嬰兒達爾文
笑聲先於語言出現,無論是在嬰兒期還是在進化鏈中,都被自然界優先考慮和儲存下來。事實上,包括黑猩猩、其他猿類和松鼠猴在內的幾種物種在玩耍時都會發出類似於笑聲的叫聲。這些哺乳動物——尤其是幼年動物——在嬉戲時會發出標誌性的氣息和有節奏的聲音。
鮑林格林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州立大學的進化神經心理學家雅克·潘克塞普已經表明,所有動物的大腦都包含參與人類笑聲的神經迴路。這些區域包括情緒和記憶中心,如杏仁核和海馬體。笑聲似乎從皮層表面下湧出,作為一種非自願的反應,同時啟用大腦中的快感系統。潘克塞普甚至著名地記錄到,使用允許人類聽到非常高頻率的技術,當老鼠被“撓癢癢”時,它們會發出有節奏的啁啾聲。
在人類中,嬰兒的笑聲引起了一些著名學者的關注。公元前四世紀,亞里士多德假定,嬰兒的第一聲笑標誌著嬰兒向人類的過渡,並作為該嬰兒獲得靈魂的主要證據。1872 年,查爾斯·達爾文假設笑聲,與其他姿勢、面部和行為的情感表達一樣,是“僅僅的幸福或快樂”的社會訊號。在他的里程碑式著作《人類和動物的情感表達》中,達爾文細緻地描述了他自己嬰兒兒子的笑聲,他寫道:“在 113 天大時,這些總是在呼氣時發出的微小聲音呈現出略有不同的特徵,並且更加破碎或被打斷,就像在抽泣一樣;這肯定是萌芽的笑聲。”
然而,心理學卻忽視了這個話題幾十年。在其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該學科主要關注憤怒、抑鬱、焦慮和重性精神疾病等負面情緒。大約 40 年前,當一些心理學家開始研究對逆境的適應力、幸福感和幸福心理學時,這種趨勢開始發生變化。一個名為積極心理學的全新子領域應運而生。
嬰兒在掌握語言之前就會笑。這種能力可能具有深刻的進化根源;包括倭黑猩猩在內的幾種物種在嬉戲互動期間會發出氣息和有節奏的叫聲,很像笑聲。圖片來源:塞西爾·拉瓦佈雷 蓋蒂圖片社(上圖);格爾·博斯瑪 蓋蒂圖片社(下圖)
此外,僅僅在過去的 30 年裡,發展心理學家才擁有了推斷嬰兒認知和情感的方法。其中一種方法是“注視正規化”,它涉及計時嬰兒凝視的持續時間。多項研究表明,嬰兒會更長時間地凝視新物體,這在最基本的層面上表明他們可以將其與熟悉的物體區分開來。
1985 年,現任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伊麗莎白·斯佩爾克和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蕾妮·貝拉吉翁共同採用了注視正規化來研究嬰兒的概念知識。斯佩爾克和貝拉吉翁開始向嬰兒展示可能和不可能的場景——例如,一個物體,根據自然規律,不會穿透固體屏障,但第二個類似的物體似乎會這樣做。他們發現嬰兒會更長時間地凝視意外事件。這些發現使研究人員推斷,嬰兒天生就具備一些關於物體行為的簡單期望,當這些期望被違反時,就會導致他們全神貫注。事實證明,這種違反是幽默的有力催化劑。
有趣的生意
單口喜劇演員經常利用期望來逗樂觀眾。他們營造懸念,突破規範和可接受性的界限,以引發我們的笑聲,無論是雙關語、妙語還是詼諧的反駁。為了讓某件事變得有趣,講笑話的人和聽笑話的人需要一些共同的知識。因此,幽默至少需要對物理和社會世界有基本的理解。這種理解可以基於經驗和觀察,這為什麼是“普通”奠定了基礎。有了這個基線,我們就可以區分普通和荒謬。
我實驗室的研究表明,早在五個月大的嬰兒,即笑聲出現後一個月,就可以獨立處理這種基本的感知差異。2014 年,我和我的同事發表了一項實驗的結果,我們在實驗中向 30 名嬰兒展示了普通和荒謬的事件。例如,實驗者可能會擠壓和滾動一個紅色泡沫球作為普通場景,然後將其戴在鼻子上作為該事件的荒謬迭代。嬰兒不僅區分了兩者,而且還對後者發笑。關鍵的發現是他們的笑聲不是模仿;即使實驗者和嬰兒的父母被指示保持情緒中立,笑聲也會發生。
僅僅幾個月後,大約八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成為有效的喜劇演員,並且無需任何語言就能理解如何逗樂他人。英國朴茨茅斯大學的心理學家瓦蘇德維·雷迪將這種非語言形式的幽默稱為“小丑表演”。她記錄了 8 到 12 個月的嬰兒從事多種形式的小丑表演——例如,在來回搖晃時露出他們裸露的肚子,試圖在仰臥時將腳趾放進照料者的嘴裡,或者搶走一塊乾淨的尿布並假裝厭惡,然後露出笑容。
這個年齡段的嬰兒也會進行戲弄,例如,當他們故意不服從父母不爬樓梯的指令時,會靦腆地微笑,或者給狗一塊 Cheerios 麥片,只是為了帶著厚顏無恥的笑容迅速搶回來。甚至六個月大的嬰兒的父母也報告過這種“假動作”,此時嬰兒可以使用假笑(或眼淚)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被納入其他人正在享受的互動中,而沒有他們。回想一下,笑聲很難偽裝,因此這些表現很容易被發現。
最重要的是,嬰兒創造了這些新穎的互動。他們決定何時以及與誰一起使用這些技巧。因此,這些型別的嬉戲、戲弄的交流可以讓我們瞭解嬰兒的意識。特別是戲弄至少需要對他人思想的基本理解、參與的願望以及對如何挑釁他人思想的猜測或預測。欺騙別人意味著知道別人實際上可以被欺騙。這種知識被稱為心理理論,傳統上只歸功於至少四歲的兒童。儘管嬰兒沒有年長兒童的心理理論複雜性,但他們有效地戲弄和挑釁他人的能力表明他們至少具有一定程度的意識。
偉大的期望
小丑表演和戲弄反映了幽默的主要社交性質,但為了讓某事讓我們開懷大笑,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他人的存在。畢竟,嬰兒的大部分時間都與他人在一起,儘管他們很少笑。這是因為幽默——無論是對成人還是嬰兒——也需要一個認知組成部分:不協調。
不協調是指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心理學家埃琳娜·霍伊卡描述為未預料到的情況,這意味著它在嬰兒的期望與她或他所經歷的事情之間造成了錯位。未預料到的事件稍微超出尋常。相比之下,真正意外的事件是完全令人震驚或驚訝的——因此,可能被認為比幽默更令人不安或驚奇。例如,當杯子被當作帽子戴時,它與嬰兒之前對杯子(或帽子)的體驗不符。如果杯子變成羚羊,情況將完全出乎意料。
當事件違反嬰兒的期望時,他們會凝視。但這種情況可能需要社交背景才能變得幽默。真正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可能比有趣更令人吃驚。圖片來源:黛安·柯林斯和喬丹·霍蘭德 蓋蒂圖片社(左圖);丹妮拉·所羅門 蓋蒂圖片社(右圖)
成人、兒童和嬰兒都覺得意外事件有趣,但不一定有趣。從採用違反期望正規化的研究中出現了多種解釋。當向嬰兒展示違反自然物理定律(如重力、固體性、慣性或數量)的情況時,他們會凝視這些“神奇”事件,但他們不會笑。如果我們將霍伊卡的想法置於關於嬰兒凝視和興趣的更大研究中,我們可以推測,也許幽默與對社會行為的誤判有關。玩具在空中飛行並違反重力定律令人驚歎。但是奶奶把玩具戴在頭上呢?絕對搞笑。
幽默理論家透過一種稱為不協調解決的現象提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要將不協調感知為幽默,就需要解決不協調,這意味著理解其原因或理解“笑點”。聽眾解碼口頭笑話的細微差別或弦外之音的頓悟時刻,例如,就是解決的時刻。這就是“一個人走進酒吧”的不協調性質變得幽默的點,無論它是否伴隨著明顯的笑聲。
四十年前,許多認知心理學家認為嬰兒不夠成熟,無法解決不協調。當時都在俄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戴安娜·皮恩和瑪麗·羅斯巴特提出,幽默感知不一定需要高階認知技能。在 2012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我和我的學生對這個想法進行了檢驗。
當我們要求 30 位父母“做任何你通常做的事情來逗你的寶寶笑或微笑”時,他們求助於極度誇張的“小丑表演”。吹口哨、做鬼臉和像企鵝一樣走路。它們是日常互動的主要變體。至少,這種行為會引起嬰兒的注意。從孩子們三四個月大的時候開始,我們跟蹤了這些家庭的第一個年頭,發現 40% 的最小的孩子對父母的滑稽動作做出了笑聲回應;到五六個月大時,60% 的嬰兒笑了。
嬰兒不需要做太多事情來解決這些誤判,就能發現它們很有趣。事實上,他們至少有三個線索可用。社會背景就是一個例子:這些荒謬的行為是由社會夥伴執行的,這可能足以引導嬰兒傾向於將這種行為解釋為積極的。我和我的同事觀察到,父母通常會在小丑表演時搭配自己的微笑或笑聲,大約佔 65% 的時間。這種組合表明這些滑稽動作是安全、令人滿意和快樂的。
第二個因素是熟悉度。社會夥伴經常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愚蠢的動作,直到嬰兒笑了,然後因為她或他笑了。護理者的重複可能會讓嬰兒預測動作及其結果——本身就是一種解決——或推斷行為的意圖。如果爸爸多次重複將勺子放在鼻子上的動作,那就不是意外。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阿曼達·伍德沃德已經表明,在他們一週歲之前,嬰兒可以從他人的行為和言語中推斷出意圖。
第三個可能有助於嬰兒區分神奇和幽默的不協調的因素是後者是可能的。最終,媽媽戴著杯子當帽子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幽默事件的非神奇性質可能會將嬰兒以及兒童和成人從最初的驚奇狀態轉移到最終的幽默狀態。
無論他們的策略如何,實驗證據表明,儘管嬰兒在大約五個月大時開始對幽默事件發笑,但他們甚至更早就能檢測到此類活動。我們研究中的四個月大的嬰兒以極大的興趣凝視著幽默事件,記錄到明顯的心率減速。當他們對刺激表現出相同的興趣以及微笑時,也會表現出這種生理反應。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心理學家斯蒂芬·波格斯提出,心率減速並不一定反映快樂,而更多的是為快樂做好準備。當嬰兒面對新事物時,他們會凝視它,這種反應伴隨著心率減速。波格斯認為,這種生理上的平靜充當了一種資源,使嬰兒能夠繼續關注新穎且無威脅的刺激。當這種反應與他們對社交性的偏好相結合時,年幼的嬰兒可能會從這種平靜的反應中受益,從而在荒謬中找到樂趣。
現在一起
我們的工作表明,嬰兒確實可以感知和創造幽默。但並非所有的笑聲都與娛樂有關。儘管沒有證據表明嬰兒在不適中會笑,但我們知道成人可以並且確實會在沒有歡樂的情況下笑。這種觀察可能為了解笑聲更深層的目的提供見解。
無論如何部署,笑聲都是社交性的。羅伯特·克勞特和已故的羅伯特·約翰斯頓(當時都在康奈爾大學)開創了進化心理學領域,他們在 1979 年的一項里程碑式研究中證明,除了其他事項外,保齡球運動員更有可能在擊球后而不是在擊球后面向觀眾時微笑。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縣分校的心理學家羅伯特·普羅文發現,笑聲在與他人相處時發生的可能性是其他情況下的 30 倍,無論是否發生了任何有趣的事情。普羅文的研究表明,笑聲通常發生在諸如“我最好走了!”或“很高興見到你!”之類的平庸評論之後,而不是喜劇笑點之後。此外,人們可能會感到有趣而不笑。
對於玩耍的年輕人來說,笑聲似乎既表示積極的情緒,也表示彼此之間的親近感。牛津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和瑞士納沙泰爾大學的紀堯姆·德澤卡什提出,當我們早已放棄粗暴的嬉戲時,笑聲可以讓我們作為成年人保持聯絡和和諧。在包括陌生人在內的人群中,笑聲的傳染性尤其支援這一觀點。
因此,笑聲充當一種社會粘合劑,具有多種可能的含義。某人的緊張傻笑可能會促使同齡人提供安慰或保證,而惡作劇的輕笑可以表明粗暴的玩鬧純粹是玩笑。霍伊卡描述了她所謂的“幽默框架”,在幽默框架中,社交夥伴可以以這樣一種方式互動,即雙方都將互動(如戲弄)解釋為積極的。
事實上,四到六個月大的嬰兒已經準備好迎接積極的情緒。嬰兒尚未對陌生人或與主要照料者的分離保持警惕,他們已準備好與任何人互動,從而增加了他們玩耍、微笑和歡笑的機會,而這恰好是在這種新的反應可供他們使用的時候。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笑聲和社交性的共同出現是明智的。
事實證明,笑聲有嚴肅的一面。它作為社會訊號和哺乳動物超級膠水的價值解釋了為什麼它作為嬰兒原生硬體的一部分“出廠安裝”。在四個月大時,嬰兒的笑聲很可能在神經學上是由他們對新奇事物的強烈關注和廣泛社會背景的顯著性所啟動的。但在一個月內,嬰兒就具有足夠的認知複雜性,可以單獨檢測和解釋新的、無威脅的社交事件是有趣的。幾個月後,他們也可以產生此類事件,這讓每個人都感到高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