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說,雷射可用於從數百米外識別化學粉末,如爆炸物或肥料。
作者利用了一種稱為拉曼光譜的技術,在這種技術中,雷射使物質中的分子振動、扭曲和擺動。然後,分子會重新發射或散射能量略低於入射光子的光子。能量的差異由分子的性質決定,因此散射的光子攜帶該物質的獨特指紋。
但拉曼光譜有一個主要缺點——散射訊號很弱,這意味著即使在距離樣品幾十米的地方,光也很難收集。德克薩斯A&M大學學院站的物理學家弗拉迪斯拉夫·雅科夫列夫說,所以大多數專家認為,在更遠的距離上這樣做是不可行的。“所有嘗試進行這種遠端化學感測的傳統方法基本上都在50米或更遠的距離上失敗了,”他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增強訊號,雅科夫列夫的團隊將樣品本身變成了雷射器。普通的雷射器用反射光束的鏡子來捕獲光,而細粉末可以將其光捕獲在跳動的粒子中,然後散射光子。在入射光強度的臨界閾值處,訊號呈指數級放大,並且帶有化學特徵的雷射從樣品中向各個方向發出。
這種現象被稱為隨機雷射,研究人員報告說,他們使用它來識別在簡易爆炸裝置中發現的各種化學物質(包括硝酸銨、硝酸鈉和高氯酸鉀),在實驗室測試中,雷射束傳播了近400米,並被一系列鏡子反射。他們計算出,如果他們能夠消除吸收部分光的鏡子,他們就可以實現1公里的直線探測距離。
需求
一個主要的限制是該技術需要材料呈粉末狀。儘管如此,這項研究提供了潛在的軍事和安全應用,包括識別爆炸物和路邊炸彈,田納西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阿里·帕西恩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在2001年9月11日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後,“我們受到了來自不同國防機構的要求,要求我們準確地做到這一點”。
帕西恩警告說,實驗室的成功並不總是能轉化為實地應用。灰塵、風和上升的暖空氣可能會削弱和扭曲雷射束——無論是射向樣品還是從樣品射出。此外,還不清楚需要存在多少粉末才能使探測工作,或者以何種濃度存在。帕西恩說,如果將危險粉末混合到土壤中,則將更難檢測。
這項最新的工作得到了美國空軍的部分支援,並在其位於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的研究機構進行。該研究的作者拒絕討論空軍是否有計劃開發這些發現,但他們提出了其他可能的用途,例如監測農田和測量土壤中施肥硝酸鹽的存在。雅科夫列夫說,識別人類遺骸(如在亂葬坑中)是另一個感興趣的領域,儘管該團隊尚未考慮。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4年8月11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