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存在的19世紀大腦語言網路的解剖模型剛剛獲得了21世紀的升級。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的精神病學家馬可·卡塔尼和他的同事們發現了一條通路,連線著大腦左半球的兩個主要語言區域和一個長期以來被懷疑有助於人類語言能力的第三個區域。該通路透過一種改良的磁共振成像技術(稱為彌散張量纖維束成像)被發現,證實了“語言的迴路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卡塔尼說。
在經典的方案中,被稱為弓狀束(紅色,在右側)的一束神經纖維直接將韋尼克區(口語理解的區域,大致在耳朵後面)與布羅卡區(語言產生的區域,在眼睛後面)連線起來。新發現的通路由兩條較短的纖維束組成,它們最初沿著弓狀束,但最終止於下頂葉的格施溫德區域(朝向後腦勺),該區域被認為在使語言有意義方面發揮作用。
儘管間接通路需要透過解剖來驗證——卡塔尼懷疑它與直接通路的鄰近性掩蓋了它過去的存在——但虛擬證據與在猴子大腦中發現的實際神經束相匹配。將下頂葉納入語言迴路可能為兒童如何發展語言提供線索——該區域是幼兒中最後成熟的區域之一,其充分發育與複雜語言技能的習得相吻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這條通路還可以闡明語言是如何進化的。卡塔尼說,人類和靈長類動物解剖結構的關聯表明,“語言不是由於[人類]大腦的新結構,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從先前存在的連線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