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芬蘭的氣溫上升速度大約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來自東芬蘭大學和芬蘭氣象學會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在過去 166 年裡,該國月平均氣溫上升了超過 2 攝氏度(3.6 華氏度),即每十年變化 0.14 攝氏度。
同期,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 0.8 攝氏度。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東芬蘭大學應用物理系教授、該研究的合著者阿里·拉克索寧表示,儘管之前的大量研究表明,高緯度國家的氣溫上升速度快於世界其他地區,但這是研究人員首次記錄到如此高的平均氣溫升幅。
拉克索寧說:“你會預期北部地區的氣溫會比全球平均水平上升得更快。”“但[研究人員]預計速度會快 50%;芬蘭的氣溫上升了近 100%。”
這項研究於上個月發表在《隨機環境研究與風險評估》雜誌上。
拉克索寧和他的同事們沒有試圖預測未來幾十年芬蘭的氣溫將如何變化,但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最新報告,到 21 世紀末,北極氣溫可能將繼續以高於全球平均水平的速度上升。
更好的資料,更大的溫度跳躍?
芬蘭研究人員表示,在芬蘭,自 20 世紀 60 年代之後,變暖速度增加到每十年 0.2 至 0.4 攝氏度,這進一步證明了人類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月平均氣溫的升高在 11 月、12 月和 1 月最為明顯。從 3 月到 5 月,氣溫也高於年平均氣溫。
由於研究人員可用於平均的資料較少,因此在地方和區域層面確定溫度變化率更加困難,因此由於“統計噪聲”,趨勢並不那麼明顯。為了解從 1847 年到 2013 年月平均氣溫的變化情況,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先進的統計時間序列方法來確定溫度變化中哪些是自然變異造成的,哪些變化代表長期趨勢。
由於在時間序列的早期,芬蘭收集溫度資料的氣象站要少得多,因此研究人員還使用了來自鄰國瑞典、挪威和俄羅斯的溫度資料。
該研究的結果與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 (GISS) 過去 135 年的資料進行的溫度研究結果一致。
GISS 主任兼 GISS Model E 地球系統模型首席研究員加文·施密特表示,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發現,北半球國家的平均氣溫上升了 0.93 攝氏度,北緯 60 度或以上的緯度地區的平均氣溫上升了 1.8 攝氏度。
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實際上,陸地變暖預計將超過海洋,北半球將超過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將超過熱帶地區。模式的細節有點隨機,但基本結構是穩健的。”
施密特說,芬蘭研究中較高的平均變化可能是因為資料比美國宇航局研究中包含的資料更詳細。
其他研究人員在挪威和瑞典記錄到的變暖趨勢不太明顯。
“這事是真的”
最近發表在《國際氣候學雜誌》上的一項溫度序列研究發現,在 175 年(1838 年至 2012 年)期間,挪威奧斯陸的年平均氣溫上升了 1.5 攝氏度。最明顯的變化發生在過去 50 年和 20 世紀初到 20 世紀 30 年代。
瑞典隆德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中心的教授馬爾庫·魯穆凱寧表示,瑞典氣象水文研究所發現,1991 年至 2013 年間的全國平均氣溫比 1861 年至 1890 年間的平均氣溫高 1.6 攝氏度。
在過去幾十年裡,高緯度地區變暖趨勢的原因已引起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但北極變暖速度將快於地球其他地區的想法已經存在了 100 多年。1896 年,瑞典化學家斯萬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提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將導致兩極地區的氣溫變化更大。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國家冰雪資料中心主任馬克·塞雷澤說,雖然阿倫尼烏斯似乎弄錯了溫度對南極的影響,但今天的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現在所說的北極放大效應。
塞雷澤說:“如果你看看全球氣溫的總體上升……極地地區的變暖速度是其兩倍。”“所以這事是真的,絕對的。”
科學家們推測,海冰的減少是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塞雷澤說:“當你去除海冰覆蓋時,你就去除了隔熱層,因此所有海洋熱量都可以釋放到上層大氣中。”
木材、冰路和馴鹿面臨風險
在夏季,新近無冰的海洋區域吸收的熱量比過去多得多。然後,隨著氣溫下降,這些熱量在秋季和冬季釋放出來。較高的大氣溫度導致更多的冰融化並阻止新冰形成,從而形成反饋迴路。雲層覆蓋和洋流的變化也導致了溫度變化。塞雷澤認為,導致北大西洋自然變異的大西洋多年代際濤動也可能正在阻止北極部分地區結冰。
他說:“北極放大效應部分與全球變暖有關,部分與自然氣候變異有關,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是將兩者區分開來。”
拉克索寧表示,在芬蘭,由於其自然變化非常大的氣溫,解釋溫度資料變得更加困難。來自大西洋的低壓氣流造成溫和的冬季和涼爽潮溼的夏季。來自西伯利亞的高壓氣流往往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寒冷的冬季和炎熱乾燥的夏季。
芬蘭和其他高緯度地區國家氣溫上升的影響是複雜的。有證據表明,芬蘭的樹木發芽時間比過去更早,農作物的生長期可能會延長。
東芬蘭大學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兼統計學家桑圖·米科寧表示,溫暖的冬季也可能影響該國的林業。木材是在冬季地面結冰時收穫的,但較高的溫度可能會使重型裝置更難在鬆軟的地面上行駛。
在芬蘭和其他高緯度國家,溫暖的冬季也可能意味著冰路的消失,冰路有助於連線常規路線難以到達的地區。根據最新的 IPCC 報告,到本世紀中葉,芬蘭可能會失去 41% 的冬季道路可達區域,而冰島可能會失去多達 82%。
居住在芬蘭北部、瑞典和挪威的薩米人也對他們的馴鹿群的健康狀況表示擔憂。高度變化的氣溫和降水可能會對他們尋找食物的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塞雷澤表示,與阿拉斯加等更依賴海冰存在的地方相比,溫暖冬季的負面影響在北歐國家可能不太明顯,阿拉斯加的人們和北極熊、海豹等動物更依賴海冰的存在。
然而,在一個冬季平均氣溫約為零下 4 攝氏度,最低可降至零下 30 攝氏度的國家,許多芬蘭人可能會歡迎氣溫升高。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