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拉·卡茨內爾森
不僅僅是人類變得更胖了。
一項對超過20,000只動物的統計分析表明,肥胖流行病正在蔓延到家養寵物、與人類近距離接觸的野生動物以及研究中心的動物身上——這或許表明,除了飲食和運動之外的環境因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腰圍增加的罪魁禍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的生物統計學家、11月24日線上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的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大衛·艾利森,在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尋找狨猴種群的體重與壽命之間關係時,偶然發現了這一趨勢。他決定仔細研究一下。他和他的同事檢查了總共24個種群(12個雄性和12個雌性)的體重變化,這些種群來自8個不同的物種,包括用於研究的靈長類動物和齧齒動物、家貓和家犬以及城市野生大鼠。分析中約一半的資料來自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在1982年至2005年期間執行的研究的對照組中使用的齧齒動物,該計劃評估各種化學物質的安全暴露水平。
研究人員追蹤了動物每十年體重增加的百分比,以及動物肥胖的機率。由於沒有明確的動物體重指南,作者將肥胖定義為在他們擁有資料的最早時間點,每個組別中體重超過第85百分位數的體重。體重百分比增加和特定種群中動物超重的機率都顯示出強烈的上升趨勢,儘管當單獨分析時,這種轉變在不到一半的組別中具有統計學意義,但當所有組別的資料彙總在一起時,它就具有高度的統計學意義。
艾利森說:“現在,我們不知道這些增長髮生的原因,但這引發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推測。”
人類肥胖的激增通常歸因於卡路里攝入量的增加和體力活動的減少。“但也許還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不可能發生在狨猴或國家毒理學計劃中的大鼠和小鼠身上,”他說。
在某些情況下,解釋可能很明顯:巴爾的摩街頭覓食的野生大鼠體重增加了 40% 以上,這可能反映了它們的飲食越來越豐富,因為它們以我們卡路里密度更高的垃圾為食。
在其他情況下,可能存在隱藏的因素。例如,破壞內分泌系統的毒素可能會滲入供水系統,或者特定的病原體可能會對哺乳動物的新陳代謝產生廣泛的影響,艾利森說。
肥胖病毒?
位於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魯日的彭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的肥胖研究員尼基爾·杜蘭德哈爾已經證明,一種名為 AD36 的人類腺病毒會提高雞和齧齒動物等動物模型的體內脂肪水平。更重要的是,他發現肥胖的人感染該病毒的可能性是非肥胖人群的三倍——而且兩組中體重較重的人往往更容易感染。杜蘭德哈爾在 2005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報告了這些發現,艾利森是該論文的合著者。
杜蘭德哈爾說,目前的研究在概念上很重要,因為“它引起人們關注必須關注環境及其變化,而不是僅僅關注個人的生活方式”。
然而,阿姆斯特丹 VU 大學醫學中心的營養與健康研究員雅普·塞德爾曾研究過寵物及其主人的體重增加之間的聯絡,他認為研究中提出的資料可以用生活方式因素來解釋。
塞德爾說:“這是一個有趣的資料集合,但很難解釋它們。”寵物和野生動物很可能受到我們飲食模式變化的影響,並且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得出圈養動物不受此類影響的結論,他補充道。其他因素也可能發生了變化。例如,在過去的 30 年裡,每個籠子裡飼養的齧齒動物數量可能發生了變化——這很可能會影響它們的運動量。
塞德爾說:“我認為他們試圖轉移人們對限制體力活動和高能量食物的注意力。”
該論文包括宣告,艾利森“已收到多家食品和製藥公司、訴訟律師以及對肥胖相關事務感興趣的非營利和政府實體的資助、酬金、諮詢費和捐款”。然而,艾利森強調,這項特殊的研究並非由任何公司資助。
塞德爾確實承認,某些環境因素可能會影響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體重週期。例如,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一些動物已經停止冬眠,而另一些動物則縮短了它們的季節性遷徙路線。
然而,他說,目前的研究不夠嚴謹,無法確定這些因素是否是罪魁禍首。“我認為以系統的方式進行此類研究是值得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