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機器人贏得 DARPA 挑戰賽 200 萬美元大獎

獲勝團隊的機器人是一款人形設計,可以變形為帶輪跪姿,在不到 45 分鐘內完成了所有八項任務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加利福尼亞州波莫納——來自韓國的機器人團隊在上週末舉行的競賽中獲得 200 萬美元的一等獎,該競賽旨在設計能夠幫助人類應對自然或人為災害的機器人。

在 6 月 5 日和 6 日在此舉行的 DARPA 機器人挑戰賽決賽中,獲勝團隊的 DRC-HUBO 機器人 在不到 45 分鐘內完成了所有八項任務。這款獲勝的機器人採用人形設計,可以變形為帶輪跪姿,以實現更快、更穩定的移動。

來自佛羅里達州人類與機器認知研究所的“奔跑者”機器人獲得第二名,在 50 多分鐘內完成了所有任務。Tartan Rescue 團隊的 CHIMP 機器人獲得第三名,在 55 多分鐘內完成了所有任務。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團隊分別獲得 100 萬美元和 50 萬美元的獎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今天太棒了。這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我們的期望,”DARPA 專案經理吉爾·普拉特在今天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但他表示,機器人技術仍處於“年輕時代”。

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於 2012 年啟動了這項挑戰賽。該競賽的靈感來自 福島第一核電站核事故,該事故是由 2011 年日本發生的致命地震和海嘯引起的。其想法是開發能夠幫助應急人員進行災難恢復工作的機器人,使其能夠進入對人類不安全的場所。[檢視機器人競賽者行動照片]

25 支隊伍各有兩次機會完成儘可能多的賽道八項任務,其中包括駕駛多用途車輛、離開車輛、開門、在牆上開孔、走過一堆碎石(或清理出一條穿過碎石的道路)、走上一小段樓梯,以及完成一項驚喜任務,這項任務每天都不同。

機器人必須在沒有繫繩的情況下完成賽道,以防止它們跌倒,並且儘管機器人與其人類操作員之間的通訊鏈路中斷。

第一天的比賽之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 CHIMP 機器人(CMU 高智慧移動平臺簡稱)處於領先地位,成為第一個在一個小時的規定時間內完成所有八項任務的團隊。緊隨 CHIMP 之後的是德國 NIMBRO RESCUE 團隊的 Momaro 機器人和噴氣推進實驗室的 RoboSimian 機器人,它們在第一天各獲得 7 分。

但第二天的比賽韓國 KAIST 團隊爆冷,其機器人超越至第一名,它完成所有八項任務的時間比 CMU 的 CHIMP 機器人更短——包括驚喜任務,該任務涉及拔掉一根電線並將其插入另一個插座。IHMC 團隊也在第二天完成了所有八項任務,獲得第二名,將 CHIMP 擠到第三名。

儘管機器人技術領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各團隊在機器人技術方面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但更令人驚訝的是觀眾對機器人的反應,普拉特說。“我們有看起來像終結者的機器人,”他說,但觀眾卻愛上了它們,在機器人成功時歡呼,在機器人失敗時感到遺憾。“人們對機器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未被開發的親和力,”普拉特說。

前 10 名團隊排名

1. TEAM KAIST(8 分,44:28 分鐘)

2. TEAM IHMC ROBOTICS(8 分,50:26 分鐘)

3. TARTAN RESCUE(8 分,55:15 分鐘)

4. TEAM NIMBRO RESCUE(7 分,34:00)

5. TEAM ROBOSIMIAN(7 分,47:59 分鐘)

6. TEAM MIT(7 分,50:25 分鐘)

7. TEAM WPI-CMU(7 分,56:06 分鐘)

8. TEAM DRC-HUBO @ UNLV(6 分,57:41 分鐘)

9. TEAM TRAC LABS(5 分,49:00 分鐘)

10. TEAM AIST-NEDO(5 分,52:30 分鐘)

Twitter 上關注坦雅·劉易斯。關注我們 @livescienceFacebook& Google+。原文刊登於 生命科學

版權所有 2015 LiveScience,Purch 公司旗下。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本材料。

Tanya Lewis is a senior editor covering health and medicine at 大眾科學. She writes and edits stories for the website and print magazine on topics ranging from COVID to organ transplants. She also appears on 大眾科學's podcast Science, Quickly and writes 大眾科學's weekly Health & Biology newsletter. She has held a number of positions over her eight years at 大眾科學, including health editor, assistant news editor and associate editor at 大眾科學 Mind. Previously, she has written for outlets that include Insider, Wired, Science News, and others. She has a degre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from Brown University and one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Follow her on Bluesky @tanyalewis.bsky.social

More by Tanya Lewis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