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傳染

目睹善良會激發善良,使其像病毒一樣傳播

boy with food drive box

人們不僅模仿積極行為的具體細節,還模仿其背後的精神。這意味著善良本身具有傳染性,可以在人們之間級聯傳播,並在傳播過程中呈現新的形式。

從眾行為名聲不好,而且通常是罪有應得。人們在看到別人吸毒、破壞國家公園、以及花費15萬美元購買手提包後,也會效仿這些行為。不過,同輩壓力並非全是壞事。人們也會互相模仿投票健康飲食環保等方面的努力。他們還會從他人那裡“感染”到合作和慷慨。告訴某人他的鄰居向慈善機構捐款後,這個人也會增加自己的捐款,甚至在一年後也是如此。這種良好的從眾行為看起來很有希望,但也比較狹隘。例如,之前的實驗幾乎只關注那些觀察到他人從事特定積極行為(例如,回收利用)並在之後模仿相同行為的人。

一系列新的研究中,我的同事和我強調了更廣泛的積極從眾行為。我們發現,人們不僅模仿積極行為的具體細節,還模仿其背後的精神。這意味著善良本身具有傳染性,可以在人們之間級聯傳播,並在傳播過程中呈現新的形式。為了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積極的從眾行為需要這種靈活性。並非每個人都有能力向慈善機構捐款或花費數週時間參加前往海地的服務之旅。那麼,目睹他人的慷慨可能會抑制那些覺得自己無法達標的潛在行善者。我們的研究表明,個人的善良仍然可以觸發人們以其他方式傳播積極情緒。

在我們的研究中,人們除了完成研究的報酬外,還獲得了1美元的“獎金”。然後,他們瀏覽了100個慈善機構的簡要描述,並決定是否將部分獎金捐給每個機構。每次捐款後,參與者都會看到他們認為最後100人在研究中所做的平均捐款。事實上,我們操縱了這些“團體捐款”以影響參與者的看法。有些人瞭解到他們生活在一個慷慨的世界裡,人們將大約四分之三的獎金捐給了慈善機構。另一些人瞭解到他們生活在一個吝嗇的世界裡,人們只捐出了大約四分之一的獎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購買訂閱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與其他科學家一樣,我們發現,那些相信他人慷慨的參與者自己也變得更加慷慨。然後,我們測試了我們的真正問題:善良的傳染是否超越了單純的模仿?在一項後續研究中,人們觀察到他人慷慨或吝嗇的捐贈行為,然後完成了他們認為是無關的“筆友”任務。他們閱讀了一張便條,其中另一個人描述了他上個月的經歷和起伏,然後寫了回覆。那些觀察到他人慷慨捐贈的人比那些觀察到他人貪婪行為的人寫出的便條更友好、更具同情心和更具支援性。這表明,善良在傳播過程中會進化,透過新的個人可以表達它的行為來“感染”。

在我們的研究中,人們甚至不需要看到他人任何事情就可以感染到他們的善良。在另一項後續研究中,人們閱讀了關於無家可歸者苦難的故事。每個故事之後,他們都會看到他們認為過去參與者對主角感受到的平均同情程度。有些人瞭解到他們的同齡人非常關心,而另一些人瞭解到他們相當冷酷無情。在研究結束時,我們給參與者1美元的獎金,並有機會將盡可能多的錢捐給當地的無家可歸者收容所。那些相信他人對無家可歸者感到同情的人自己也更加關心,並且捐出的錢是那些相信他人很少同情的人的兩倍。

我們仍然沒有完全理解驅動善良傳播的心理力量。我們的工作支援的一種可能性是,人們重視與他人保持一致。例如,我們發現,當個人得知自己的觀點與群體觀點相匹配時,他們會啟用與獎勵體驗相關的大腦區域,並且這種大腦活動會跟蹤他們之後與群體保持一致的努力。因此,當人們得知他人的行為善良時,他們可能會更加重視善良本身。

當然,從眾並不總是好事。事實上,如今籠罩我們國家的惡意通常反映了人們互相效仿。持有極端態度的人會大聲表達自己的觀點;當溫和的個人加入其中時,群體會變得更加根深蒂固,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美國政治中左右兩派之間擴大加劇的隔閡凸顯了這種兩極分化帶來的不穩定結果。然而,我們的研究表明,從眾不僅可以推動敵意,還可以推動妥協、寬容和溫暖。

光明與黑暗從眾之間的鬥爭可能取決於人們最常目睹的文化規範。一個被譁眾取寵和對抗所包圍的人往往會抱有敵對和排斥的態度。相反,一個瞭解到同齡人重視同情心的人會更加努力地自己去理解同情心,即使是對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透過強調同情心積極規範,我們也許能夠利用社會影響的力量以新的方式對抗冷漠和衝突。而現在,在彌合意識形態分歧和培養善良方面,我們需要我們能夠找到的每一種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