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幸福感的科學家們知道,善待他人可以改善幸福感。例如,像給別人買一杯咖啡這樣簡單的行為就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情緒。日常生活提供了許多進行此類行為的機會,但人們並不總是能利用它們。
在《實驗心理學雜誌:通論》線上發表的研究中,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行為科學家尼古拉斯·埃普利和我研究了一種可能的解釋:進行隨機善舉的人低估了接受者對其行為的重視程度。
在涉及約1000名參與者的多項實驗中,人們進行了一項隨機的善舉——即主要目的是讓另一個人(沒有期待這種姿態的人)感覺良好而採取的行動。那些做出這種行為的人不期望任何回報。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從一種情況到另一種情況,具體的善舉各不相同。例如,在一個實驗中,人們“只是因為”給朋友和家人寫便條。在另一個實驗中,他們分發了紙杯蛋糕。在這些實驗中,我們要求做好事的人和接受者都填寫問卷。
我們要求做好事的人報告他們自己的體驗,並預測接受者的反應。因為我們想了解人們認為這些行為有多麼有價值,所以我們要求做好事的人和接受者都評價這項行為看起來有多“大”。在某些情況下,我們還詢問了實際或感知到的時間、金錢或精力成本。在所有情況下,我們都將做好事的人對接受者情緒的期望與接受者的實際體驗進行了比較。
在我們的調查中,出現了幾個穩健的模式。首先,在這些交流之後,做好事的人和接受善舉的人的情緒都比平時更積極。其次,很明顯,做好事的人低估了他們的影響:接受者的感覺明顯好於做好事的人的預期。接受者也始終如一地將這些行為評為比做好事的人認為的“更大”。
我們最初研究了為熟悉的人(如朋友、同學或家人)做的善舉。但我們發現,參與者也低估了他們對陌生人的積極影響。在一個實驗中,在一個公共公園的溜冰場,參與者在一個寒冷的冬日分發了熱巧克力。同樣,對於接受者來說,這次體驗比贈送者預期的更積極,接受者是恰好在附近的人。雖然分發熱巧克力的人認為這個行為相對微不足道,但它對接受者來說確實很重要。
我們的研究還揭示了人們可能低估其行為影響的一個原因。例如,當我們要求一組參與者估計某人僅因參與一項研究而獲得紙杯蛋糕會有多高興時,他們的預測與接受者的反應非常吻合。但是,當人們透過隨機的善舉收到紙杯蛋糕時,紙杯蛋糕贈送者低估了他們的接受者會感覺多麼積極。這些意外行為的接受者往往比做好事的人更關注溫暖。
忽視溫暖的重要性可能會阻礙日常生活中更友善的行為。人們知道紙杯蛋糕可以讓人感覺良好,這是肯定的,但事實證明,出於善意贈送的紙杯蛋糕可以讓人們感覺出奇地好。如果人們低估了這種效果,他們可能就不會費心去實施這些溫暖的、親社會的行為。
而且,善良是可以傳染的。在另一個實驗中,我們讓人們玩一個經濟遊戲,這個遊戲讓我們能夠檢驗有時被稱為“薪火相傳”效應的東西。在這個遊戲中,參與者在自己和一個他們永遠不會見面的人之間分配金錢。剛剛接受過善舉的人比那些沒有接受過善舉的人給匿名人士的錢要多得多。最初做好事的人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慷慨會蔓延到這些下游互動中。
這些發現表明,當我們決定是否為別人做好事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對我們所幫助的人來說可能意義重大。鑑於這些溫暖的舉動可以提升我們自己的情緒並點亮他人的一天,為什麼不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時候選擇善良呢?
您是專攻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議論文,並想為“心靈 Matters”撰寫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大眾科學》的“心靈 Matters”編輯黛西·尤哈斯,郵箱地址為pitchmindmatters@gmail.com。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