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日的重大啞彈

核啞彈背後的物理學原理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朝鮮聲稱進行核試驗的訊息傳出後不久,專家們意識到爆炸威力遠小於首次核裝置的通常水平。核爆炸的威力以千噸衡量,相當於數千噸 TNT 炸藥釋放的能量。大多數國家首次核試驗的當量在 5 千噸到 25 千噸之間。例如,美國 1945 年的“三位一體”試驗的當量約為 20 千噸。然而,對朝鮮核試驗的估計集中在半千噸左右。據報道,朝鮮官員曾告訴中國,預計爆炸當量為 4 千噸。

一些評論員立即推測爆炸可能不是核爆炸,但在爆炸兩天後採集的空氣樣本證實了爆炸的核性質。其中一個訊號是檢測到元素氙的放射性同位素,氙是一種化學惰性氣體,由這些爆炸中發生的原子裂變產生,即使從地下試驗中也很容易滲出。

顯然,朝鮮人制造出某種核啞彈。可能出錯的原因取決於使用的核燃料。美國官員表示,顯然,該裝置依賴於鈽(如“三位一體”試驗和長崎原子彈),而不是鈾(如廣島原子彈),空氣樣本的性質也支援這一結論。事實上,朝鮮擁有大量的鈽,但在朝鮮境外,沒有人知道其在將大量鈾濃縮到武器級水平方面的進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鈽武器有幾種失效的方式。第一種取決於透過內爆過程觸發鈽。內爆必須極其對稱才能完全成功。通常,快速和慢速常規炸藥的組合包圍著一個鈽球(“核芯”)。工程師必須仔細加工構成這種炸藥外殼的所有部件,使其形狀在同時引爆時產生精確的球形衝擊波,將鈽壓縮到其正常密度的兩到五倍(壓縮程度越高,爆炸當量越大)。在更高的密度下,原本是次臨界質量的鈽變成超臨界質量——也就是說,發生持續的鏈式反應,產生爆炸。

如果衝擊波未能完全對稱——例如,如果一個雷管比其他雷管晚 100 納秒引爆——壓縮效率就會降低,因為核芯會傾向於在衝擊波較弱或到達較晚的方向噴出。另一個潛在的麻煩製造者是起爆器,它是核芯中心的一個小型裝置,發射中子脈衝,以便在內爆的精確階段可靠地啟動鏈式反應。起爆器過早或過晚引爆——或根本不引爆——都會降低當量。

爆炸的早期觸發,一種稱為早發火的啞彈,也可能在存在過多的鈽 240 同位素時發生。核反應堆的燃料棒產生所需的同位素鈽 239,但燃料棒在反應堆中停留的時間越長,變成鈽 240 的就越多。鈽 240 每秒不斷釋放出比鈽 239 多數萬倍的中子。雖然中子是產生核鏈式反應的關鍵粒子,但在內爆早期過量的中子是導致早發火的誘因。

10 月 9 日在豐溪里附近發生了什麼,可能只有金正日的科學家才知道。無論如何,這次爆炸的技術缺陷並沒有顯著改變其政治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