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人都認為下一代人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個性與個體差異》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支援了這種看法:自國家建立以來,美國社會一直在穩步變得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另一項研究表明,整體經濟繁榮的增長可能在這種利己主義中發揮作用:在經濟困難時期成為年輕成年人的人比在經濟繁榮時期成年的人更少自戀。
為了衡量以自我為中心的趨勢,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 1790 年至 2012 年的國情諮文文字。他們透過比較表示自身利益的詞語(如“我”、“我們”或“母親”)與表示對他人高度關注的詞語(如“他”、“鄰居”或“朋友”)的數量,計算了每次演講的“以自我為中心指數”。他們不僅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年度演講中自身利益詞語的使用量穩步增加,而且他們的分析還顯示,在 1900 年之前,演講幾乎總是使用更多的他人利益詞語。1920 年之後,幾乎每次演講都使用了更多的自身利益詞語。
為了瞭解總統的演講是否反映了整個美國社會的利己主義,該團隊將其結果與 20 世紀書籍和歌曲等其他文化產品中利己主義的研究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各個領域的利己主義都在上升。“這個結果告訴我,這不僅僅是一位總統的問題,”該論文的合著者、密歇根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薩拉·康拉斯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 7 月份《心理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相關但獨立的研究中,埃默裡大學戈伊祖埃塔商學院的教授艾米麗·比安奇研究了國家經濟狀況如何影響個人自戀程度。比安奇使用了兩種人格測試來衡量 32,632 名年齡在 18 歲至 83 歲之間的參與者的自戀程度。她發現,根據失業率衡量,在經濟困難時期年齡在 18 歲至 25 歲之間的人,在以後的生活中比在經濟繁榮時期成年的人更少自戀。其他年齡組的情況並非如此。比安奇認為,之所以存在這種差異,是因為成年早期是形成期。經驗不足的員工在經濟衰退期間最容易受到傷害;一個人在建立職業身份方面有多麼掙扎,會對未來產生持久的影響。
在她的研究的最後一部分,比安奇考察了執行長的薪酬相對於其他高管的水平。“這是一個經過充分驗證的自戀指標,”比安奇解釋道。“執行長可以控制第二高級別人員的薪酬水平。” 透過使用來自 2,095 位執行長的資料,她發現,在經濟繁榮時期成為成年人的執行長的薪酬是其第二高級別高管的 2.3 倍,而在經濟不太景氣時期成年的人的薪酬差異為 1.7 倍。因此,她認為 2008 年和 2009 年的近期經濟衰退及其對就業市場的持久影響可能會緩和當今年輕人的自戀傾向——這是整體上升趨勢中的一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