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出了名的不可靠的證人。傳統觀點認為,他們經常“記住”從未發生過的事情。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成年人實際上比兒童產生更多的虛假記憶。現在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兒童和成年人一樣容易產生虛假記憶,甚至更容易。科學家們可能只是使用了錯誤的測試。
傳統上,研究人員透過向測試物件展示一系列關聯詞(例如,“哭泣”、“悲傷”和“潮溼”),這些詞語在主題上與列表中沒有的詞語(在本例中為“哭”)相關,然後詢問他們記得哪些詞語,來探索虛假記憶。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的法醫心理學家、5月份發表在《實驗兒童心理學雜誌》上的新論文的合著者亨利·奧特加爾說,成年人通常比兒童更頻繁地提到缺失的相關詞語——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更容易在概念之間建立聯絡。
奧特加爾和他的同事沒有使用詞語列表來調查虛假記憶,而是向參與者展示了場景圖片,包括教室、葬禮和海灘。短暫休息後,他們詢問參與者是否記得在每張圖片中看到過某些物體。在三個實驗中,七歲和八歲的兒童始終報告說,他們看到的圖片中沒有的物體比成年人看到的要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過去的研究表明,兒童在對記憶進行推斷時,傾向於依賴記憶的要點——例如,如果他們看到教室,他們可能會假設他們也看到了鉛筆,因為鉛筆通常在教室裡找到。這種模式識別過程有助於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快速學習。另一方面,成年人更多地依賴他們回憶起的具體細節來重建場景。奧特加爾說,透過使用圖片而不是詞語列表,這項新研究可能更接近於反映虛假記憶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發生的——畢竟,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透過視覺體驗世界的。
作者指出,這項研究可能為從兒童和成人那裡獲得更可靠的證詞提供線索,因為框架的細微變化可能會極大地改變證人記住的內容。例如,在與兒童交談時,律師應儘量避免給出線索來喚起他們的記憶,或使用特別具有描述性的語言,這可能會觸發大腦中模式生成系統的啟用,從而導致虛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