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導彈防禦設施將在不到 20 年內變得無法居住

海平面上升將摧毀誇賈林環礁,1300 人在此工作和生活

太平洋地區耗資數十億美元的軍事設施,為美國防禦可能的朝鮮核打擊提供了關鍵測試,但由於氣候變化,可能在不到 20 年的時間裡變得不適宜居住。

該設施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也被用於追蹤可能導致航天器癱瘓的太空垃圾。

根據國防部訂購的一項新研究,位於馬紹爾群島地勢低窪的誇賈林環礁的陸軍羅納德·里根彈道導彈防禦試驗場預計每年至少會被海水淹沒一次。該報告稱,這標誌著一個“臨界點”,可能在 2035 年之前摧毀該島的淡水來源。該報告於上週晚些時候悄然釋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研究建立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該研究發現海平面上升將頻繁淹沒這些島嶼,以至於海水會侵蝕島上昂貴的裝置、建築物和道路,最終對其造成損害。研究還發現,氣候變化可能會減少降雨量,進一步威脅到該設施的淡水供應,這裡約有 1300 人居住和工作。

“我們非常驚訝。大多數歷史出版物……通常都是關於本世紀末、2100 年、2150 年之類的,”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地質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科特·斯托拉齊說。“我們談論的是人們的有生之年;我們談論的是建築的預期壽命,所以這令人震驚。”

這項研究與特朗普總統關於氣候變化的斷言相矛盾,由美國地質調查局悄然釋出,沒有釋出新聞稿。去年,內政部因官員從一份關於海平面上升的研究的新聞稿中刪除了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措辭而受到外部研究人員的批評。

斯托拉齊說,如果包括珊瑚礁退化等其他變數,研究中使用的數字即使是保守的,實際影響可能會更糟。他說,這項研究對全球的美國軍事設施和低窪島嶼國家都具有重要意義。他還補充說,有成千上萬個類似的環礁島。

“我們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進行這類研究,但它為我們提供了更少的資訊,[以此來說],'這些可能更容易受到影響或更不容易受到影響',從而使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能夠說,'好吧,這些我們無能為力;它們很快就會受到嚴重影響。這些我們不必擔心很長時間,而這些我們需要開始優先考慮工程、修復或可能在中期進行搬遷',”斯托拉齊說。

這項經過同行評審的 138 頁的研究由國防部委託,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地質調查局、夏威夷大學和荷蘭的三角洲研究所完成。它花費了四年時間完成,耗資數百萬美元。研究在環礁的組成部分之一羅伊-納穆爾島進行。里根試驗場去年發射了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模仿朝鮮火箭,作為測試的一部分,被美國本土的導彈防禦系統擊落。

該地區已經成為了一個忽視氣候風險的危險案例研究。儘管有越來越多的關於該環礁面臨的威脅的研究,但空軍仍在這些島嶼上花費了 10 億美元用於雷達設施。它計劃於今年開始執行。所謂的太空柵欄將用於追蹤棒球大小的太空碎片。

據美聯社報道,馬紹爾群島曾警告空軍和專案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該受威脅地區建造昂貴的基礎設施存在危險。但這些擔憂被駁回了。

儘管許多保守派立法者和總統本人無視主流氣候科學,但國會在 2018 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承認了全球變暖對包括空軍設施在內的數十個軍事基地構成的威脅。該法案於去年簽署成為法律。

該法律寫道:“海平面上升三英尺將威脅到 128 個以上美國軍事基地的執行,並且這些處於危險之中的基地中的許多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被淹沒。”

新的論文表明,里根試驗場也在該清單上。研究人員發現,海堤或其他策略可能會減輕一些損害。

誇賈林環礁由大約 100 個環繞古老火山的小珊瑚島組成,是測試洲際彈道導彈和進行太空行動支援計劃的關鍵地點,據國防部稱。這些島嶼位於西太平洋,自 1990 年以來,該地區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到三倍。該環礁距夏威夷約 2000 英里。

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政府釋出了《國家國防戰略》和《國家安全戰略》;兩者均未包括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相比之下,五角大樓多年來一直在考慮氣候威脅,包括將其視為某些國家可能導致難民危機或軍事基地風險的潛在不穩定因素。五角大樓今年早些時候釋出的一份報告發現,全球約有一半的軍事基礎設施(約 3500 個地點)受到與氣候相關的影響。

奧巴馬政府時期曾擔任國防部能源、設施和環境代理部長的約翰·康格表示,關於馬紹爾群島環礁的報告強調了在建設基礎設施時不考慮氣候變化的危險。

該報告揭示了該設施面臨的詳細風險。它表明,國防部需要儘快就如何保護島上昂貴的基礎設施做出決定,他說。報告指出,需要在不久的將來找到解決方案,或者探索搬遷裝置,康格說,他現在是氣候與安全中心的資深政策顧問。

“這與花錢無關,”他說。“而是關於不再花我們不得不再次花費的錢,所以當你考慮在哪裡安置重要設施時,你可能應該考慮到,隨著海平面上升,它可能會影響該設施。”

經 E&E 新聞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 E&E 在www.eenews.net 上每日提供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