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發現圍繞低溫矮星的大量行星

NASA重啟的K2任務,旨在尋找緊密環繞比太陽小的恆星的新世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NASA的開普勒天文臺已經發現了20顆圍繞低溫小恆星執行的行星,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此類發現。這些長壽命恆星,被稱為K型和M型矮星,在銀河系中普遍存在,並且可能擁有大量可居住的行星。

在開普勒號宇宙飛船於2013年經歷機械故障,使其無法繼續觀測其原始目標後,天文學家賦予了它一項新的任務,稱為K2。它現在利用陽光的壓力來幫助穩定飛船。K2的最新觀測結果顯示了87個行星候選者,加上之前公佈的667個候選者,幾乎所有的大小都在火星和海王星之間。

儘管最初的開普勒任務檢查了許多類太陽恆星,但我們銀河系中的大多數恆星是更小、更暗、更冷的恆星,被稱為紅矮星。這類恆星幾乎佔K2任務目標的一半。“在30光年範圍內有超過250顆——到處都是——這就是為什麼這裡的一些其他天文學家可能會稱它們為天空中的害蟲,”加州理工學院帕薩迪納分校的天體物理學家考特尼·德雷辛(Courtney Dressing)說,他於10月19日在帕薩迪納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部和歐洲行星科學大會的聯合會議上介紹了這項研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由於這些恆星是銀河系中最常見的恆星,它們幫助我們瞭解生命可能有多普遍,”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天文學家維多利亞·梅多斯(Victoria Meadows)說。

在已確認的行星中,有63顆比海王星小,少數幾顆甚至可能比地球還小。但這些小型候選者仍有待確認。德雷辛認為,這些很可能是“假陽性”,是由其他現象(如宇宙射線或儀器故障)引起的。

在已確認的行星候選者中,有五顆位於或靠近其恆星的“宜居帶”,該區域既不太靠近恆星,也不太遠離恆星,適合生命產生。在我們的太陽系中,該區域大致在金星和火星的軌道之間。

紅矮星發出的能量比更大、更熱的恆星少,因此它們的行星的宜居帶更靠近內部,通常比水星離太陽更近。這樣的行星頻繁凌星,有些行星在幾周內繞其恆星執行,這使得更容易使用開普勒的儀器來探測恆星光線的明顯變暗。

對紅矮星的關注部分源於K2任務的限制,這使得天文學家在必須旋轉飛船之前,只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來觀察其視場中的恆星。從一個視場移動到另一個視場構成挑戰,但也為團隊提供了研究更多物體的機會。“每80天研究一組新的恆星很有趣,”德雷辛說。

多倫多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克里斯塔·範·拉霍芬(Christa van Laerhoven)表示,德雷辛的研究也為未來更靈敏的任務鋪平了道路,這些任務旨在尋找地球大小的行星。此類任務包括NASA的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衛星,計劃於明年12月發射。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6年10月21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