鴞鸚鵡不會飛,可愛又正在復甦

DNA測序、GPS追蹤和定製飲食正在緩慢恢復紐西蘭瀕危的鴞鸚鵡

Close up of a kākāpō

鴞鸚鵡是一種夜行性、不會飛的鸚鵡。

鴞鸚鵡是狂熱的步行者,用強壯的腿一次可以漫遊數英里,並爬上山尋找配偶。它們也是敏銳的攀爬者,用巨大的爪子攀爬紐西蘭65英尺高的 羅漢松樹 ,在針葉樹枝的頂端覓食紅色漿果。

但世界上最重的鸚鵡物種有一件事做不到:飛行。它們身軀龐大——雄性體重可達九磅——步態蹣跚,幾乎不可能跑過鼬鼠和野貓等掠食者。當受到威脅時,這些夜行性鸚鵡會僵住不動,依靠苔蘚綠色的羽毛作為偽裝。

紐西蘭曾經是像 已滅絕的恐鳥 這樣的不會飛的鳥類的土地——沒有陸生哺乳動物捕食者。這種情況在13世紀發生了變化,當時毛利航海者帶來了老鼠和狗,19世紀歐洲殖民者再次帶來了更多的老鼠、貓和鼬科動物,如黃鼠狼、白鼬和雪貂。這些掠食者在紐西蘭的兩個主要島嶼和較小的近海島嶼上,對 約300種本土物種 的生存構成了重大風險,對像 鴞鸚鵡 這樣的不會飛的鳥類造成了尤其沉重的打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現在被列為 極度瀕危,由於狩獵、掠食者和土地開墾,鴞鸚鵡在20世紀中期瀕臨滅絕。從1970年代開始,保護 工作集中在管理該國近海島嶼上剩餘的鴞鸚鵡,那裡的掠食者被系統地清除。由於這些持續的努力,包括繁殖計劃、獸醫治療和補充食物,鸚鵡的數量已從1995年的不足60只增長到今天的200多隻。

這種成功,加上近海島嶼缺乏空間,促使紐西蘭環境保護部和Ngāi Tahu(毛利部落,其人民是鴞鸚鵡的傳統守護者)為鸚鵡尋找新的棲息地。從2023年7月開始,搬遷工作開始到8400英畝的芒格塔塔裡山保護區,這是一個無掠食者的天堂,被世界上最長的防蟲圍欄之一所環繞。

到目前為止,已有10只雄性鸚鵡遷入保護區——這是近半個世紀以來該物種首次回到大陸生活。研究人員正在追蹤它們的位置並進行定期健康檢查,以評估這些鳥類是否能在那裡茁壯成長。

保護生物學家、紐西蘭環境保護部鴞鸚鵡科學顧問Andrew Digby表示,如果雄性鸚鵡開始徒步前往山脊,用低沉的“隆隆”聲和高亢的“叮叮”聲向雌性鴞鸚鵡求愛,它們可能就適合繁殖了。“我們可能會開始考慮引入雌性。”

鴞鸚鵡的生育能力比其他鸚鵡低得多。自1980年代以來,它們孵化的蛋不到一半,這被認為部分是由於近親繁殖。在自然條件下,它們只在羅漢松樹大量結果時才繁殖,每兩到四年繁殖一次,雌性每次產一到四個蛋。

最近,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基因組資料 如何為鴞鸚鵡的生存做出貢獻。聖地亞哥動物園野生動物聯盟的進化生物學家Cynthia Steiner表示,此類研究可以幫助野生動物管理者提高受威脅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和適應能力

在2023年發表的一項重要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169只鸚鵡的全基因組序列資料——幾乎是2018年研究開始時所有活著的鸚鵡。這項工作產生了重要的見解,包括影響鴞鸚鵡幼鳥發育(如身高和生長速度)的遺傳變異。紐西蘭達尼丁奧塔哥大學Genomics Aotearoa的基因組學家Joseph Guhlin表示,這可以幫助科學家預測幼鳥的生長速度,並在生長速度出現偏差時啟動獸醫干預。

科學家們還發現,一些鴞鸚鵡對麴黴菌病(一種真菌性呼吸道疾病)具有遺傳抗性。2019年,一次疫情影響了21只鳥,並導致9只死亡。Guhlin說,如果再次爆發疫情,可以提前隔離和治療易受感染的鸚鵡。

截至2023年10月,保護區內的所有鸚鵡都狀況良好,儘管最初到達的四隻鸚鵡體重略有下降。Digby說,得益於安裝在每隻鳥身上的GPS追蹤器,“我們可以看到它們到處跑動”。但是,鴞鸚鵡在圍欄保護區之外的生存取決於“2050年無掠食者”計劃的成功,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倡議,旨在到2050年消除一些對紐西蘭本土野生動物危害最大的外來掠食者。

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Te Herenga Waka的生態學家Stephen Hartley說:“根除是一種高成本、高風險、高回報的策略。” Hartley認為,消除負鼠可能是可行的,因為它們繁殖緩慢且易於發現,但如果不引入某種形式的基因或生物防治,例如基因編輯或引入寄生蟲來阻止它們繁殖,那麼幾乎不可能消除老鼠和鼬科動物。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紐西蘭各地的人們也許有一天能夠在自己的後院看到和聽到鸚鵡。就目前而言,他們可以穿過鸚鵡現在稱之為家園的森林保護區。“將它們轉移到芒格塔塔裡山是邁出的良好第一步,”Digby說。“它將鴞鸚鵡帶回了人們居住的地方。”

本文最初發表於Knowable Magazine,這是Annual Reviews的一項獨立新聞事業。註冊新聞通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