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對於虛擬現實先驅杰倫·拉尼爾來說,由於全球資訊網及其促進的某些破壞性線上行為,我們的文化和最高道德價值觀正處於危險之中。作為證據,他指出,自從網際網路興起以來的 17 年裡,那些靠腦力謀生的人——例如大多數作家、插畫家和音樂家——的經濟狀況不斷惡化。在拉尼爾看來,內容原創者只是首批感到痛苦的人——他們的困境最終將影響到中產階級的每個人,阻礙他們賺錢的能力。
“隨著技術越來越好,應該有更多人依靠腦力謀生,我們前進的方向是普遍貧困,”他告訴《大眾科學》。
這位沮喪的拉尼爾在他的新書《你不是小玩意:一份宣言》(Knopf,2010)中闡述了他對網際網路誘發的智力貧困的看法,權衡了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是否應該是免費的(他認為不應該),指出了他認為網際網路存在缺陷的幾個領域,並探討了在數字時代成為一個人的意義。他絕非守舊派,並以建立創新介面而聞名,包括在醫學、物理學和神經科學中擴充套件虛擬現實應用的頭戴式顯示器。拉尼爾仍然是網際網路的忠實擁躉;令他沮喪的是網路技術的設計方式和使用方式。
群體思維
拉尼爾聲稱,意識形態和網路的設計(例如使用者介面和登入)將個人邊緣化為“被他人利用的片段來源”。特別令人擔憂的是“蜂巢思維”,在這種思維模式下,個人表達無關緊要,創造過程受到損害。他寫道,相反,蜂巢思維推崇網路技術,並將儲存在這些網路中的資訊(通常被稱為“雲”)看得比建立資訊的人更重要。拉尼爾擔心,重視集體勝過個人會“吸走”人們的同情心和人性。
例如,同樣是音樂家的拉尼爾對“混搭”非常批判,混搭是對音樂家、藝術家和記者作品中借用的片段進行的蒙太奇。根據拉尼爾的說法,混搭者(創造混搭的人)最終會造成廣泛的損害,因為他們很少理解原創者的意圖;與此同時,藝術家們幾乎無法生存,因為他們無法從自己的作品中獲得報酬。拉尼爾寫道,這樣一來,很少有原創材料被創作出來,因此,我們的文化停滯不前。“我們可以把文化和新聞變成二流活動,並花費幾個世紀來重新混合 20 世紀 60 年代和個人創造力過時之前的其他時代的殘骸,”他寫道,“或者我們可以相信自己。”
比喻的誤解
“資訊渴望自由”,這是免費內容運動的非官方座右銘,它將資料擬人化,並使人們相信雲是一個智慧的、不斷進化的生命形式,甚至是“超人生物”,拉尼爾在他的書中辯稱。他將“奇點”——未來學家和作家雷·庫茲韋爾等人提出的一個假設,即技術將發展到人類和機器基本上合二為一的地步——定義為一種新的宗教,並反對其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將自己的思想和記憶上傳到計算機中來獲得永生的觀點。他聲稱,奇點的追隨者和“控制論總體主義者”錯誤地將計算機科學的比喻應用於人和現實,降低了他們對什麼是智慧的標準。當拉尼爾寫道“資訊不應該免費”時,他強調了他的反駁,即資訊不是應該賦予人類特徵(例如需求)的東西。
庫茲韋爾是奇點的堅定捍衛者,他堅持認為自己沒有低估大腦的能力,而是拉尼爾低估了技術已經並將使人們取得的進步。庫茲韋爾對開源和專有資訊將繼續共存感到滿意。他認為,開放的公共領域允許資訊和智慧財產權的所有者以不同的方式許可他們的貢獻,人們可以自由地為他們生產的內容制定自己的定價方法。
“路過式匿名”
但拉尼爾認為,當網路使用者介面允許人們使用化名登入並促成“路過式匿名”時,這算不上進步。這種情況很容易演變成類似暴徒的圍攻,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最終會導致自殺,就像韓國電影明星崔真實在 2008 年的遭遇一樣。拉尼爾寫道,這種“網路欺凌不是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網路世界的現狀。”
儘管拉尼爾提出了批評,但他堅持認為自己堅定地相信技術為人們服務的潛力。他呼籲建立一種“新的數字人文主義”,以尊重和獎勵個人表達。他告訴《大眾科學》,必須有足夠多的人“接受一項互惠的社會契約,在該契約中,所有人都從人們可以透過腦力賺錢的想法中獲得共同利益”。他的解決方案是由政府監督的通用微支付系統,該系統將以合理的價格提供對內容的訪問。(庫茲韋爾認為,已經存在良好的支付模式,因此無需集中式組織。)
維基科學
拉尼爾斷言,到目前為止,科學已經逃脫了控制論總體主義者的影響,但這可能不會持續下去。他的證據是什麼?首先,他說,WIRED 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在一篇題為“理論的終結”的文章中提出的一個觀點,“科學不應再尋求科學家能夠理解的理論,因為數字雲無論如何都會理解它們。”(安德森拒絕評論拉尼爾的解讀。)
拉尼爾還警告說,將開放的維基方法應用於科學研究,儘管現在並非主流,但卻很流行並且越來越有影響力。根據拉尼爾的說法,科學家應該在一定程度上保持隱私,首先收集和分析資料並提出問題,然後在發表之前獲得同行的反饋。
但是一些年輕的科學家告訴拉尼爾,他們打算建立類似維基的工作組,並期望關於自然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出現”。他們認為集體主義和開放過程本身會增加價值,但拉尼爾認為這無法帶來創造性的科學。他告訴《大眾科學》,偉大的科學家總是與眾不同,並具有不同的觀點,這就是他們提出他人不提出的問題的原因。“維基在規模和政治上正確的過程中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們會導致平庸、自我滿足和野心減弱——我們已經有了百科全書,”拉尼爾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必須攀登,提供自己獨特的視角,並表達個人觀點。要富有創造力,即使是最枯燥的科學家也必須帶點藝術家的氣質。這值得警惕,我正在努力將其扼殺在萌芽狀態。”
希望之光
拉尼爾的一些批評者說,他專注於網路發展的負面方面。對於他關於網路刻薄的觀點,庫茲韋爾說,“當你把人們放在一起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你可以獲得群體的智慧,但當放大最低共同點時,你也可以獲得私刑暴徒。拉尼爾一直在強調後者。”
庫茲韋爾強調了技術的民主化效應,部落格圈和社交網路就證明了這一點。“總體的集體思維……放大了人類的智慧,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就能抓住新聞的核心,”他說,並援引了Facebook和Twitter在在伊朗最近的選舉後傳播抗議資訊中所起的作用。
儘管如此,對於拉尼爾來說,“群體的智慧”就像委員會的設計。例如,拍賣可以確定汽車的價值,因為答案是一個簡單的數字,但如果同一群人試圖為市場設計理想的汽車,那麼沒有人會滿意,他說。他補充說,這是因為群體的智慧只有在選擇很簡單的情況下才有效。欣賞創造性表達、內省、提出難題、貢獻原創想法——不僅僅是像他的書名所暗示的那樣做一個小玩意——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