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自從3月11日發生9.0級地震襲擊日本並引發大規模海嘯以來,東京電力公司(TEPCO)一直在努力避免在其受災最嚴重的核電站發生核災難。福島第一核電站擁有六個核反應堆,其中三個反應堆發生爆炸,第四個反應堆的乏燃料池發生火災。在2號和3號機組的兩個反應堆中,人們懷疑包含核材料的容器已經受損。
少數電站工作人員仍留在現場,在受損、過熱的反應堆上實施緊急冷卻措施。危機期間,輻射水平波動劇烈,工人的健康受到危害的程度可能要過幾年才能顯現出來。但到目前為止,與1986年烏克蘭發生的切爾諾貝利災難相比,輻射釋放是有限的,那次爆炸事件導致數十名電站工人死於致命的輻射中毒,並與隨後幾年中數千例甲狀腺癌診斷有關。(鈾燃料的核裂變產生放射性碘,會在甲狀腺中聚集。)正如許多核專家指出的那樣,福島反應堆的設計比失敗的切爾諾貝利反應堆更好。
以下是關於福島故障造成的輻射危害以及它與歷史上其他核事故的比較的一些事實和資料。許多數字以毫西弗為單位測量,這是輻射劑量的國際單位。(一西弗等於100雷姆,雷姆是X射線和伽馬射線輻射暴露的劑量單位;一毫西弗等於0.1雷姆。)
3月16日福島第一核電站邊界的輻射劑量:每小時1.9毫西弗 (mSv)
3月15日在福島第一核電站內部測量的峰值輻射劑量:每小時400毫西弗
美國輻射工作人員允許的最大暴露量:每年50毫西弗
美國居民來自天然和人為輻射源的平均暴露量:每年6.2毫西弗
1979年賓夕法尼亞州三里島事故期間,該場地邊界的估計總暴露量:一毫西弗或更少
1986年切爾諾貝利災難期間撤離的114,500人的平均總輻射劑量:31毫西弗
碘131的半衰期,一種在核事故中釋放的危險放射性同位素:八天
銫137的半衰期,另一種在核事故中釋放的主要放射性核素:30年
碘131和銫137的衰變產物:均發射伽馬射線和β粒子(電子或正電子)
1986年爆炸的切爾諾貝利4號反應堆中的核燃料量:190公噸
切爾諾貝利災難期間釋放到大氣中的核燃料和裂變副產品量:25至57公噸
每個癱瘓的福島第一反應堆中的大致核燃料量:70至100公噸
資料來源:日本原子能工業論壇、國際原子能機構、美國核管理委員會、國家輻射防護和測量委員會、美國環境保護署、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科學委員會、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核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