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是你,而是新冠:將緊張關係歸咎於疫情的夫妻更幸福

將壓力歸咎於冠狀病毒有助於夫妻應對並保持韌性

無論是工作截止日期、交通堵塞、屋頂漏水還是汽車拋錨,日常壓力源都可能破壞人際關係。日常煩惱往往會讓人感到壓力,消耗精力,並使他們更有可能對伴侶發脾氣——即使伴侶顯然不是問題的原因。

但 COVID-19 大流行與苛刻的老闆或晚點的火車截然不同。它顛覆了世界,重創了各國經濟,並在一年多的時間裡佔據了頭條新聞——使其成為負面情緒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目標。現在,發表在《社會心理學與人格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當夫妻將他們的日常壓力源歸咎於疫情時,儘管這場災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負擔,但每個人最終都對他們的伴侶感到更幸福

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首席作者兼關係研究員麗莎·內夫說:“壓力使我們變得內向並使我們精疲力盡。” 這種疲憊可能會間接損害浪漫關係,這種現象被稱為壓力溢位。但內夫說,長期以來,將壓力歸咎於更大的問題(例如自然災害或嚴重的醫療診斷)的影響尚不清楚。一些研究表明,壓力溢位確實會發生,而另一些研究則發現,夫妻實際上報告對他們的伴侶更滿意。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內夫解釋說,夫妻們更清楚地意識到正在發生的大壓力源。此類事件通常是耗盡一切的,並且很容易被指出是感到煩躁或不開心的原因。“在這些情況下,人們可能會將壓力源用作替罪羊,”她說。內夫說,即使疫情是百年一遇的事件,但過去也有類似的事件,例如 2007-2009 年的金融危機。“在那段時間裡,人們傾向於將糟糕的經濟歸咎於他們關係中的問題,”她解釋道。 2011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這些人報告說,與那些將日常金錢問題歸咎於對方的夫妻相比,他們對伴侶感到更幸福

為了測試在 COVID 期間是否發生了類似的現象,內夫和她的同事在 2020 年 4 月和 5 月對 191 名參與者進行了為期 14 天的調查。該小組的成員包括 81 對夫妻和 29 名有伴侶但未與伴侶一起參與的個人,他們回答了有關壓力來源以及他們對關係滿意度的問題。然後,研究人員在去年 11 月和 12 月重複了為期兩週的調查,並分析了回覆。該團隊發現,與責怪自己或伴侶相比,人們普遍更傾向於將疫情歸咎於他們的日常壓力。當參與者報告壓力是由疫情引起的時,他們也報告了對關係的更高滿意度。

內夫說,她很驚訝地觀察到疫情替罪羊的好處持續了數月。“我們認為,隨著情況的拖延,也許人們會忘記[疫情],或者壓力會變得太大,”她說。“但即使在我們的後續調查中,它仍然是有益的。” 內夫假設,由於他們的後續調查發生在 2020 年 11 月和 12 月,因此當參與者考慮如何出行和慶祝節日時,COVID-19 仍然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研究員阿什利·蘭德爾說:“這是理解 COVID 時代人際關係的一個非常新穎的應用。”她研究夫妻如何應對壓力,但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但她補充說,這項工作並沒有呈現完整的圖景。“關於這項研究的人口統計資料存在重要的侷限性,”她說。例如,參與者大多是白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只有 16% 的人報告工作時間和工資減少。失業或無法支付賬單的人可能與那些經濟上有保障的人經歷的疫情壓力不同。蘭德爾指出,同時發生的事件,例如備受矚目的警察暴行事件以及反亞裔言論和暴力的抬頭,也可能影響非白人夫婦的壓力源。

此外,分析不包括任何同性伴侶。內夫說,她的計算表明,女性可能比男性獲得更大的益處,但她警告說,由於參與調查的女性多於男性,這些結果可能並不顯著。在早期關於疫情如何影響人際關係的研究中,女性報告說,與男性相比,她們經歷了更大的情緒困擾,並且更難保持健康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儘管內夫不打算因為她的樣本集的侷限性而探究性別問題,但她現在正在研究 COVID 封鎖期間的禁閉和失去獨處時間是否真的使夫妻更親近,而不是使他們疏遠。

但即使疫情替罪羊幫助夫妻在每天結束時對他們的伴侶感到更幸福,但人們將所有人際關係問題都歸咎於外力是否健康呢?“我們更容易審視自身之外,而承擔和認識所有權的能力[更難],”蘭德爾說,無論壓力源是否是 COVID-19。

無論如何,內夫和蘭德爾都表示,這項研究表明,共同面對共同壓力源的“統一戰線”的夫妻可以透過將問題重新定義為共同應對的障礙來度過難關。蘭德爾說,學習如何識別和口頭交流這些壓力源有助於人際關係保持韌性。“這些策略很重要——[在]疫情期間和之後,”她補充道。

苔絲·喬斯 曾是《大眾科學》的編輯研究員。她獲得了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傳播碩士學位。

更多作者:苔絲·喬斯
SA Mind Vol 32 Issue 5本文最初以“並非是你,而是新冠:將緊張關係歸咎於疫情的夫妻更幸福”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32 卷第 5 期(),第 16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921-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