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我們人類有能力創造驚人的新創新,但我們的大部分日常生活實際上是由慣例塑造的。我們起床、刷牙、穿衣、喝第一杯咖啡、通勤上班——日復一日。正如安·M·格雷比爾 (Ann M. Graybiel) 和凱爾·S·史密斯 (Kyle S. Smith) 在本期封面故事《大腦如何形成和打破習慣》中寫道,許多這樣的活動“只是讓我們能夠自動駕駛般地做某些事情,這樣我們的大腦就不會因為專注於每一次刷牙和無數次微小的方向盤調整而負擔過重。”
有些習慣——例如每天散步——是有益健康的。另一些習慣——例如每餐飯後吃甜點——則不然。更糟糕的是,作者寫道,“行為越是常規化,我們就越少意識到它”,從而陰險地削弱了我們的意圖,例如當那些頻繁的甜點變成額外的體重時。在某些方面,習慣甚至可能類似於成癮。這種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是什麼?為什麼這些根深蒂固的傾向如此難以打破?最近的研究揭示了形成習慣所必需的特定大腦區域和連線。研究人員希望,更好地理解這些迴路將有助於我們學習如何在需要時修正它們。
由於許多研究論文指出我們經常像傀儡一樣受到習慣等自動化過程的影響,許多神經科學家和哲學家認為,我們認為自己擁有的有意識控制可能更多的是一種錯覺而非現實。阿齊姆·F·謝里夫 (Azim F. Shariff) 和凱瑟琳·D·沃斯 (Kathleen D. Vohs) 在他們的文章《當一個社會不再相信自由意志會發生什麼?》中探討了這個概念。當一個社會對自由意志存在的信念被動搖時會發生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判斷對犯罪行為的責任——甚至是否應該懲罰它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大衛·J·埃克 (David J. Ecker) 在他的文章《即將到來:能準確知道你哪裡不舒服的新機器》中討論瞭如何應對一種非常不同的“作惡者”。新型生物感測器正在開發中,可以識別病毒、細菌或真菌感染源。連線這些感測器將建立一個動態網路,使我們能夠有效地在全球範圍內應對疫情爆發。然而,事實證明,生產這種電子盾的最大挑戰並非技術性的。相反,它們是監管和社會方面的——要求我們在沒有中央醫療保健系統的國家之間進行合作。而且,正如我們此時可能很想補充的那樣,要克服我們當前的習慣和慣例。
正如許多次情況一樣,透過被稱為科學的循證過程獲得的對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思考方式的更好理解,可以幫助我們創造更繁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