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大象保護充滿了困難。儘管這些龐然大物瀕臨滅絕,但為它們劃出的土地卻不足以滿足需求。當它們為了尋找食物而離開保護區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麻煩,通常來自試圖保護莊稼的農民。一種觀察大象去向和吃什麼的新技術可以為更有效地管理它們提供資訊,從而減少它們與人類的衝突。
猶他大學的地球化學家圖爾·瑟林及其同事分析了安裝了GPS項圈並追蹤了近兩年的七隻肯亞大象尾毛中的碳和氮同位素。項圈揭示了動物的行動軌跡;同位素揭示了它們的飲食。研究人員發現,其中六隻大象大部分時間都在桑布魯國家保護區乾旱的低地度過,那裡它們主要吃樹木和灌木。然而,在雨季,它們以新生的草為食。第七隻名叫劉易斯的大象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它在雨季時留在桑布魯,但在旱季時前往25英里外的肯亞山伊門蒂森林。在森林裡,它在夜幕的掩護下反覆襲擊自給自足的農場,以玉米為食。“飲食對於公象來說非常重要,”肯亞拯救大象基金會的團隊成員伊恩·道格拉斯-漢密爾頓說。“如果它們想在與雌性的性競爭中取得成功,它們需要高質量的食物來增強力量,這就是高風險作物襲擊的原因。”
道格拉斯-漢密爾頓指出,不幸的是,對於劉易斯來說,這種風險並沒有得到回報:這隻大象被多次射擊,可能是因為襲擊農場,在研究完成一年後死於桑布魯。也許由於他是這項研究的一部分,其他大象可能會倖免於類似的命運。“追蹤大象飲食中的穩定同位素——當與使用高科技遙感技術進行的實際運動追蹤相結合時——為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新工具,”道格拉斯·漢密爾頓斷言。“它使我們能夠理解大象可能的動機,並由此瞭解管理計劃如何能夠側重於理解它們對空間的基本需求。”一份詳細介紹這些發現的報告將於本週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線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