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是最後一代尼安德特人的足跡嗎?

在直布羅陀發現的這枚石化足跡據稱可追溯到 28,000 年前,這可能意味著它屬於尼安德特人。但並非所有人都認同這種解讀

在直布羅陀的古代沙丘中發現的足跡可能是一位晚期倖存的尼安德特人留下的。

研究人員在直布羅陀(伊比利亞半島西南端的小塊英國領土)的古代沙丘中發現了一系列石化足跡。他們認為,其中一個足跡可能是一位尼安德特人留下的。

如果他們的推測正確,那麼這項發現意義重大:目前已知的尼安德特人遺蹟地點僅有一處,即在羅馬尼亞發現的一組 62,000 年前的足跡。而據報道,直布羅陀的足跡年代要晚得多,如果是這樣,那麼它可能是一位最後一代尼安德特人在地球上行走時留下的。但其他專家對這種解讀並不那麼肯定。這項發現與長期以來關於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智人何時殖民歐洲以及古老的尼安德特人何時滅絕的問題有關。

對這些足跡的分析顯示,沙丘中存在五種型別的足跡。為了確定是哪些動物留下的,西班牙塞維利亞大學的費爾南多·穆尼茲 (Fernando Muñiz) 及其同事研究了足跡的尺寸和形狀,將它們與其他儲存完好的足跡進行比較,並將其與在直布羅陀其他地方發現的石化動物遺骸相關聯。這些足跡似乎來自幾種哺乳動物,包括大象、鹿和豹子。其中一個足跡雖然儲存狀況不佳,但看起來顯然是人類的——印痕顯示這是一隻右腳,前部比後部寬,並且有五個對齊的腳趾。足跡的大小暗示它屬於一個年輕的青少年。但是,是哪種人類留下了這個足跡呢?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推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足跡本身記錄了與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類相關的身體特徵——僅根據足跡的尺寸和形狀來判斷兩者中的哪一個是不可能的。因此,為了鎖定足跡的製造者,研究人員考察了足跡的年代和位置。該團隊使用一種稱為光釋光的技術,將足跡的年代確定為大約 28,000 年前,該技術可以確定沙粒最後一次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此前,包括足跡團隊的一些成員在內的研究人員曾根據在直布羅陀其他地方發現的遺骸論證,尼安德特人在那個晚期仍然生活在該地區,在那裡比他們在曾經廣闊的歐亞大陸範圍內的任何其他地方都多存活了數千年。最終,智人取代了尼安德特人和全球其他古人類。但我們的物種似乎直到相當晚期才到達直布羅陀。

考慮到足跡的形式以及它來自尼安德特人(而不是現代人類)生活在直布羅陀的時期,穆尼茲及其同事得出結論,足跡的製造者可能是一位尼安德特人。科學家們在《第四紀科學評論》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發現,該論文目前正在印刷中。

他們的論點遭到了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專家的褒貶不一的反應。“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腳部比例或多或少相同,因此很難從足跡的輪廓來判斷 28,000 年前在那片沙丘上行走的是現代人還是尼安德特人,”達特茅斯學院的化石人類足部專家傑里米·德西爾瓦 (Jeremy DeSilva) 指出。但他表示,考慮到足跡的年代和發現地點,認為它是由尼安德特人留下的“完全合理”。萊曼學院的古人類學家威廉·哈考特-史密斯 (William Harcourt-Smith) 也專門研究足部解剖學,他則更加謹慎。“28,000 年前正值尼安德特人存在的黃昏時期(就我們所知),”他說。儘管那個時期的現代人類遺骸尚未在直布羅陀出現,但已知在歐洲其他地區存在。“尼安德特人有可能留下了[這個足跡],但老實說,從解剖學角度來看,足跡的質量很差,很難證明任何一種說法,”他說。

其他專家則擔心將足跡的歸屬與它的年代掛鉤。牛津大學的托馬斯·海厄姆 (Thomas Higham) 及其同事已經確定了歐洲多個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類遺址的年代。在他們自己嘗試確定直布羅陀尼安德特考古遺蹟年代的過程中,他們無法複製之前為某些材料獲得的較晚的年代。他們從西班牙南部尼安德特人遺蹟中獲得的年代通常比最初推測的要早得多,這表明尼安德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的看似晚期倖存是所用年代測定方法的產物。相反,海厄姆的團隊得出的年代表明,各地尼安德特人都在大約 39,000 年前消失了

更復雜的是,新的證據表明,現代人類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早到達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在本月早些時候發表在《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塞維利亞大學的米格爾·科爾特斯-桑切斯 (Miguel Cortes-Sanchez) 及其同事報告了他們為確定西班牙馬拉加的 Bajondillo 洞穴遺址年代所做的努力,該遺址的考古沉積層跨越了尼安德特人向現代人類過渡的時期。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現代人類在大約 43,000 年前取代了 Bajondillo 的尼安德特人。如果現代人那時就在西班牙南部,那麼,直布羅陀距離馬拉加直線距離僅約 65 英里。

總而言之,“對於[28,000 年前的年代]為尼安德特人的身份提供支援,我將持非常懷疑的態度,”海厄姆在談到直布羅陀足跡時說。

凱特·王 (Kate Wong) 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作家,也是《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專注於進化、生態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動物行為。她對人類起源著迷,並已對此進行了 25 年以上的報道。最近,她開始痴迷於鳥類。她的報道曾帶她去過法國和克羅埃西亞的洞穴,那裡曾是尼安德特人的家園,去過肯亞圖爾卡納湖的岸邊尋找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器,去過馬達加斯加參加挖掘古代哺乳動物和恐龍的探險,去過南極洲冰冷的水域,那裡有座頭鯨以磷蝦為食,還參加了環繞康涅狄格州的“大日子”比賽,在 24 小時內儘可能多地找到鳥類物種。凱特與唐納德·約翰遜 (Donald Johanson) 合著了《露西的遺產:人類起源的探索》。她擁有密歇根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和動物學理學學士學位。在 X(以前的 Twitter)上關注王 @katewong

更多作者:凱特·王 (Kate Wo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