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倫·費舍爾,羅格斯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家,《愛的剖析:一夫一妻制、通姦和離婚的自然史》一書的作者, 回答道
幾年前,我開始了一個專案,看看七年之癢是否真的存在。我首先研究了世界範圍內關於婚姻和離婚的資料,注意到雖然婚姻的中位數持續時間是七年,但在離婚的夫婦中,大多數人在他們在一起的第四年左右離婚(“眾數”)。我還發現,離婚最常發生在處於生育和育兒高峰期的夫婦中——男性為25至29歲,女性為20至24歲和25至29歲——以及那些有一個受撫養子女的夫婦中。
為了嘗試解釋這些發現,我開始研究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配對結合模式。雖然只有約 3% 的哺乳動物形成一夫一妻制關係來撫養幼崽,但約 90% 的鳥類物種會結成配對。原因:孵蛋的個體除非有伴侶餵食,否則會被餓死。少數哺乳動物也處於同樣的困境。以雌狐為例:母狐產出的奶非常稀薄,必須幾乎不停地餵養幼崽,因此她依靠伴侶在她留在巢穴哺乳時為她帶回食物。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關鍵在於:雖然一些種類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終生結合,但更常見的是,它們僅在一起足夠長的時間來撫養幼崽度過嬰兒期和幼兒早期。當幼小的知更鳥飛離巢穴或成熟的狐狸最後一次離開巢穴時,它們的父母也會分道揚鑣。
人類保留了這種自然繁殖模式的痕跡。在更現代的狩獵採集社會中,女性傾向於每隔四年左右生育一次。此外,在這些社會中,孩子在大約四歲斷奶後,通常會加入一個遊戲小組,並由年長的兄弟姐妹和親戚照顧。這種照顧結構允許不幸福的夫婦分手,並找到更合適的伴侶來生育更多的孩子。
事實上,連續配對結合可能對我們祖先的生存有利,因為與多個伴侶生育孩子會產生具有更大基因多樣性和更廣泛技能的後代。因此,在古代非洲多變的環境中,一些後代將更有可能生存下來。
現代人類中四年離婚高峰可能代表了一種祖先繁殖策略的殘餘,即至少結合足夠長的時間來將孩子撫養到嬰兒期和幼兒早期。因此,我們的結合可能存在一個自然的弱點。透過理解我們人性的這種脆弱性,我們可能會更好地預測,甚至能夠避免四年之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