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會一直存在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來源:尼爾·張伯倫

中世紀特別受到一種幽靈的困擾:腺鼠疫。但這種曾在早期消滅了歐洲三分之一人口的疾病,即使在今天,在世界許多地區仍然會奪走人的生命。最近,出現了對鼠疫桿菌(鼠疫耶爾森菌右圖)產生抗藥性的菌株,使得了解這種疾病的流行病變得更加重要。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純理論論文中,英國劍橋大學的 M. J. Keeling 和 C. A. Gilligan 指出,老鼠在維持疾病傳播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並提出瞭如何控制疾病的建議。

腺鼠疫主要是一種齧齒動物的疾病,透過跳蚤傳播。跳蚤叮咬受感染的老鼠,很快就會變得具有傳染性。當老鼠死亡時,它們通常會尋找新的宿主,從而在老鼠種群中傳播疾病。只有當老鼠數量非常少時,跳蚤才會被迫尋找不同的宿主。這就是它們跳到人類宿主身上的方式,從而導致流行病。儘管存在這種生命週期,但迄今為止,大多數鼠疫模型都只關注人類種群。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現在已經計算出決定疾病是否傳播給人類的易感老鼠的比例。如果易感的老鼠很少,鼠疫很可能仍然是地方病。只有當超過 80% 的老鼠易感時,人類才會感染。鼠疫桿菌可以在少數老鼠亞群中存活多年,這解釋了為什麼儘管努力控制,鼠疫在 15 和 16 世紀的歐洲城市中反覆出現。

人類疫苗接種在根除疾病方面無效,因為它仍然存在於老鼠種群中。根據科學家的說法,保持低鼠密度是一個不錯的替代方案,但正確的時機至關重要:如果老鼠密度始終保持在低水平,那麼這種疾病在老鼠中爆發的機會就更小。然而,如果僅在出現首例人類病例後才採取行動,那麼消滅老鼠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失去宿主的受感染的跳蚤會更頻繁地跳到人類身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