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鬧鐘在清晨響起時,很想按下小睡按鈕,縮回溫暖的被窩再睡幾分鐘。這種反覆推遲鬧鈴的行為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壞習慣——不僅會讓人懶散地開始一天,還會造成碎片化的睡眠模式,對健康有害。但最近的研究正在反駁這種觀點。
《睡眠研究雜誌》上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按小睡按鈕的人每晚只損失大約六分鐘的睡眠——而且這並沒有影響他們早晨的睡意或情緒。此外,測試表明,與第一次鬧鐘響起就醒來的人相比,小睡 30 分鐘可以改善或不影響認知能力。這與2022 年的研究結果相符,該研究也發現,長期小睡者通常感覺不比不小睡者更困。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睡眠研究員、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蒂娜·桑德林說:“早上有限時間的小睡可能對你沒有壞處。” 她說,她的研究是為數不多的直接測試小睡對睡眠健康影響的研究之一,它提供的證據表明,小睡不會以有害的方式打斷睡眠。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大眾科學》與睡眠專家探討了關於小睡的科學,以及如果你做得對,這個習慣實際上可能對你有好處。
小睡的潛在好處
桑德林說,小睡確實會縮短睡眠時間,但她堅持認為,它沒有科學家曾經認為的那麼糟糕。過去的研究表明,小睡者額外獲得的幾分鐘睡眠並不能真正幫助他們感覺更休息——反覆醒來並試圖再次入睡一直被認為會阻止睡眠的恢復階段,包括快速眼動 (REM) 睡眠。“如果你打擾了別人的睡眠,那睡眠質量就不會好,他們通常會在之後感到疲倦——但這種[想法]是基於整夜的睡眠碎片化,”桑德林解釋說,她補充說,大多數關於小睡的理論都是“從我們對一般睡眠的瞭解中推斷出來的”。
桑德林發現,小睡鬧鐘半小時對長期小睡者有益——這些人每週延遲鬧鐘兩次或更多次,並且幾乎總是在鬧鐘之間再次睡著。在該研究中觀察到的 31 位此類長期小睡者整夜睡眠良好,並且僅在起床前的最後 30 分鐘才表現出睡眠碎片化的跡象,這通常是人們第一次按下小睡按鈕的時間。桑德林說,這種碎片化的睡眠“沒有產生足夠大的影響,以至於讓他們在一天剩下的時間裡感到疲倦”。
桑德林的研究還表明,小睡可能透過緩解從深度睡眠到較淺階段的過渡,幫助人們擺脫早晨的睏倦。一個良好的夜間休息通常包括四到六個睡眠週期,每個週期由四個階段組成。淺睡眠發生在非快速眼動 (NREM) 睡眠的前兩個階段。這時肌肉開始放鬆,大腦活動減慢,呼吸和心率也隨之減慢——但人仍然很容易被喚醒。隨著夜晚的推移,人們逐漸進入更深的階段。在 NREM 睡眠的第三個和最後一個階段以及 REM 睡眠的第一個階段,更難醒來。例如,在這幾個階段接到電話的人可能不太可能聽到或記得接聽。
突然醒來,尤其是從深度睡眠中醒來,會延長睡眠慣性——一種過渡到清醒的昏昏欲睡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可能會感到迷失方向或難以適應清醒狀態。桑德林說,這就是小睡可能有所幫助的地方:在鬧鐘之間擠出小睡的人可以更有效地從深度睡眠中轉移出來,並在淺睡眠期間醒來。這可能有助於他們減少睡眠慣性,並在早晨感覺更清醒和精力充沛。
桑德林的結果表明,額外的淺睡眠也可能有助於認知。小睡者足夠清醒,可以在處理速度、情景記憶和執行功能以及簡單算術的認知測試中表現良好。另一項測試表明,這些益處在人醒來後持續長達 40 分鐘。
桑德林假設,小睡可以防止人們的大腦快速恢復到更深的睡眠階段。與整夜不間斷睡眠的人相比,小睡者在醒來後立即表現出更高水平的皮質醇,這是一種與清醒有關的激素。儘管皮質醇水平的差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趨於平衡,但桑德林說,“小睡者的皮質醇覺醒反應可能開始得稍早一些,這可能有助於大腦完成這些任務。”
聖何塞州立大學的睡眠科學家凱西·希爾迪奇說,小睡與認知之間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她沒有參與最近的研究。她指出,其他工作報告了不同的影響:小睡者睡眠慣性增加,認知表現更差。
小睡對人們的影響不同
年輕人通常比老年人更頻繁地按小睡。斯塔頓島大學醫院睡眠醫學研究所主任托馬斯·基爾肯尼說,20 歲出頭的成年人往往熬夜,總體睡眠時間較少。有些人的生物鐘——一種內建的 24 小時週期,有助於身體調節包括清醒和睡眠在內的過程——在青春期往往會轉向“夜貓子”型時間型,在 20 歲左右達到“最晚”的峰值。“部分原因是身體只是不想在凌晨一點之前睡覺,即使你必須在六點起床去上學,”基爾肯尼說。
無論年齡大小,夜貓子型的人也更有可能按小睡。那些時間型較晚的人通常在晚上感覺最佳,並且更喜歡在接近午夜時睡覺。然而,鑑於學校和工作通常開始較早,與“早起鳥”(時間型較早的人)相比,夜貓子型的人通常不得不在他們最不警覺的時候醒來,希爾迪奇說。她補充說,當在接近一個人的晝夜節律低谷(警覺性降至最低點的時間)時醒來時,睡眠慣性可能會更嚴重。“因此,考慮到此時睡眠慣性增加,時間型較晚的人可能會發現更難為了早課和工作日而醒來,”希爾迪奇說。
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小睡
對於沒有睡眠不足的長期小睡者來說,小睡的最佳時間是 20 到 30 分鐘之間,基爾肯尼說,他認為這足以“令人耳目一新,但又不會太多”。這相當於每五到十分鐘按一次小睡按鈕,總共三到四次,並且可能足以克服睡眠慣性,對於沒有睡眠不足的人來說,睡眠慣性通常持續30 分鐘或更短時間。此外,小睡超過半小時可能會使人更接近深度睡眠階段,從深度睡眠階段更難起床。這就是為什麼那些說自己“睡過頭”的人有時會感到昏昏沉沉或迷失方向。
因此,小睡可以讓身體有一些時間來調整和準備起床。基爾肯尼說,這對於調整到夏令時開始等事情可能很有用,因為那時許多人會損失一個小時的睡眠。但是,那些經常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醒來或第一次鬧鐘響起就起床的人,如果他們小睡,可能不會獲得同樣的好處。基爾肯尼說,那是因為身體已經有足夠的時間充分休息。
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小睡永遠無法取代良好的夜間睡眠。那些感覺自己需要小睡超過 30 分鐘並且之後難以醒來的人可能表現出睡眠不足的跡象。如果是這種情況,問題不會透過觸控按鈕來解決——事實上,小睡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諸如緩慢喚醒法(每隔幾天逐漸將喚醒時間提前 10 到 15 分鐘)之類的喚醒策略可能對某些人有所幫助——但僅適用於那些已經獲得足夠睡眠的人,基爾肯尼說。
關於小睡對認知和大腦的長期影響,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但這項新研究是朝著消除與這種常見的早晨儀式相關的“懶惰”刻板印象邁出的有益一步。因此,經常小睡的人可以減少內疚感,在明天早上按鬧鐘按鈕時多睡一會兒。
本文的一個版本,題為“小睡按鈕的好處”,已改編收錄在 2024 年 3 月號的《大眾科學》中。本文反映了該版本,並添加了一些為印刷版刪節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