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大約二十億年前,一對單細胞生物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它們發生了性行為。我們至今仍在承受其後果。對於地球上絕大多數物種來說,有性繁殖是首選方式,然而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它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尋找和追求潛在的配偶需要時間和精力,而這些時間和精力本可以更好地直接用於自己的後代。而且,有性行為不一定是物種獲得達爾文適應度的最佳方式。如果每個個體的進化目標是儘可能多地將基因傳遞到下一代,那麼克隆自己會更簡單、更容易。
事實是,沒有人真正知道為什麼人類——以及其他動物、植物和真菌——更喜歡性行為而不是,比如說,出芽生殖。耶魯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斯蒂芬·C·斯蒂恩斯說,科學家們現在積極討論著 40 多種關於為什麼性行為如此流行的不同理論。每種理論都有其缺點,但目前最受關注的似乎是紅皇后假說。它得名於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鏡中奇遇》中的一場賽跑。正如愛麗絲必須不停地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一樣,生物體也必須不斷改變其基因構成,才能在寄生蟲面前保持領先一步。有性繁殖使它們能夠在每一代都洗牌自己的基因組。
但這並不是說性行為是永恆的。當談到繁殖時,進化是一條雙行道。當資源和配偶稀缺時,幾乎所有型別的動物都被發現會退回到無性繁殖。2006 年 5 月,居住在英國動物園的科莫多巨蜥弗洛拉產下了 11 個蛋,儘管她沒有與雄性接觸過。孤雌生殖是花盆蛇的常態,花盆蛇是一種純雌性生物,它已經遍佈世界各地,一次一個個體。然而,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似乎被剝奪了克隆的選擇權。我們的生活似乎註定要包含大量的性行為,無論順境還是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