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總是想為所欲為,不能分享,而且通常很自私——長久以來的偏見就是這樣認為的。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說法被誇大了。那麼,這些偏見從何而來呢?
在19世紀出版的《特殊和傑出兒童研究》中,馬薩諸塞州克拉克大學的E. W. Bohannon詳細描述了一份問卷調查的結果——當時一種新的資料收集形式——由200名測試物件填寫。在問卷中,他詢問受訪者他們認識的獨生子女的特殊之處。在196個案例中,參與者將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描述為過度溺愛。
Bohannon的同事贊同這些結果,這個觀點也站穩了腳跟。由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越來越少,社會特權階層擔心人口中“低等階層”的增長,因此對獨生子女的普遍懷疑進一步加強。此外,在20世紀早期,一些人擔心,在沒有兄弟姐妹的環境中長大,會導致孩子變得過度敏感:如果父母將所有的擔憂和恐懼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那麼這個孩子就會變得過度敏感,最終成為一個神經衰弱的疑病症患者。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然而,根據21世紀彙編的資料,這些觀念是無稽之談,獨生子女並沒有表現出嚴重的缺陷。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獨生子女的Toni Falbo反對你需要兄弟姐妹才能成長為一個正派的人的觀點。在她1986年的調查中,她研究了200多項關於這個主題的研究,她得出結論,有兄弟姐妹和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性格特徵沒有差異。她發現唯一的區別是,與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獨生子女似乎與父母的關係更牢固。
這一觀點後來在2018年的一項研究中得到證實,法蘭克福應用科技大學的Andreas Klocke和Sven Stadtmüller使用了來自約10,000名德國學童的縱向資料,追蹤了長子、獨生子女和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特殊性。除此之外,他們還研究了親子關係的質量,這是一個透過孩子與父母談論重要事情的難易程度來衡量的指標。
百分之二十五的獨生子女認為他們與父母的關係是積極的。略低於24%的長子、20%的中間子女和18%的最小的孩子也報告說與父母的關係非常好。
儘管與父母關係牢固,獨生子女常常後悔在沒有兄弟姐妹的環境中長大。2001年,西卡羅來納大學的Lisen Roberts和田納西大學諾克斯維爾分校的Priscilla Blanton要求年輕人回顧他們的童年。許多人發現,他們沒有像有兄弟姐妹的人那樣擁有一個值得信賴的玩伴,這尤其令人遺憾。事實上,學齡前獨生子女經常會發展出假想的朋友,他們可以與這些朋友結盟並分享日常事物。但這沒有理由擔心——與假想夥伴的創造性遊戲可以促進社交發展和溝通能力。
然而,有跡象表明,獨生子女不太願意與他人妥協。來自中國的新發現表明,在中國,獨生子女政策主導了近四十年的計劃生育,由重慶西南大學心理學家邱江領導的研究人員,從思維能力和性格方面檢查了126名沒有兄弟姐妹的學生和177名有兄弟姐妹的學生。在一項調查中,獨生子女在容忍度方面得分較低。根據五因素模型(FFM),一種人格維度模型,特別寬容的人是利他的、樂於助人的、富有同情心的和合作的。不寬容的人通常被描述為好爭吵的、不信任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和更具競爭力的。
學生們還被要求掌握一項名為託蘭斯創造性思維測驗(TTCT)的創造力測試。例如,他們必須為一種日常物品,如錫罐,想出儘可能多的原創用途。事實證明,獨生子女似乎更擅長橫向思維,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更具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尤其是在靈活思維類別中。作者解釋說,這可能是因為在沒有兄弟姐妹的情況下,獨生子女通常必須依靠自己,因此被迫在很小的時候就變得有創造力和足智多謀。
但這還不是全部。MRI測試顯示大腦結構存在差異。在與創造力和想象力相關的皮層區域——緣上回,研究人員發現獨生子女的灰質(與智力有關)更多。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與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獨生子女額葉大腦,更準確地說是在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中的灰質細胞更少。這種缺陷伴隨著較低的容忍度。早期的研究還將重要功能歸因於大腦的這個區域,尤其是在處理情緒資訊方面,包括將感受歸因於他人和調節自身情緒的能力。
獨生子女效應的影響有多大是值得懷疑的。這可能取決於獨生子女定期有多少其他機會來發展他們的社交和認知能力。畢竟,獨生子女絕不是與社會環境隔絕的——例如,幼兒園的接觸提供了一個多樣化的人際交往訓練場。父母可能需要更加努力地教導他們的獨生子女社交技能,並創造機會讓孩子們必須分享他們的玩具、書籍和父母的注意力。否則,創造一個充滿愛和平靜的環境似乎比一個家庭中孩子的數量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