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閏年、28天的月份以及每年生日落在不同的一週的日子吧。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有一種更好的方法來標記時間:一種新的日曆,其中每一年都與前一年相同。
自教皇格雷戈裡十三世制定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格里高利曆以來的430年中,他們的提議的日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前所未有的——將月份和星期進行劃分,以便每個日曆日期始終落在同一周的同一天。例如,聖誕節將永遠在星期日。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理查德·亨利說:“我提倡的日曆不如格里高利曆那麼精確,他多年來一直在推動日曆改革。“但它要方便得多。”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新與舊
設計一個美觀、規則的日曆的難題在於,每個地球年是365.2422天,留下額外的零碎時間,這些時間不能很好地融入24小時的迴圈中。如果不對這段時間進行某種形式的計算,日曆就會相對於季節“漂移”,接下來您就會發現,聖誕節在春季解凍之後到來。
格里高利曆透過大約每四年在二月增加一天(閏日)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糾正季節性漂移。
亨利告訴LiveScience:“在中世紀,他們能夠發明一種如此精確的新日曆,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然而,格里高利曆讓他困擾的是,一週的日子會煩人地跳來跳去。由於365不是7的倍數,7天的一週不能均勻地融入格里高利曆中。這意味著每年,日期都會向前移動一週中的一天(閏年期間為兩天)。
亨利說:“每個人都必須重新制作他們的日曆。” “為了體育賽事時間表,為了學校,為了所有該死的事情。這完全沒有必要。”
在漢克-亨利永久日曆(以亨利和史蒂夫·漢克的名字命名,史蒂夫·漢克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經濟學家,他也提倡日曆改革)下,每個日期都永遠落在同一周的同一天。
該日曆遵循兩個30天月份,然後是一個31天月份的模式。這意味著舊的韻律“三十天在九月,四月,六月和十一月”將需要修改為“三十天在九月,六月,三月和十二月”。
為了彌補額外的時間,漢克和亨利放棄了閏年,而是在每五年或六年年末建立一個“閏周”。這個額外的星期,被稱為“Xtr”,將調整季節性漂移,同時保持7天週期的正常執行。
亨利說:“新日曆通常可能會在季節上偏差多達三天,但展望未來,你能分辨出來嗎?” “你當然分辨不出來。”
時間的經濟學
對於亨利來說,新日曆是值得的,因為它每年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修訂日曆。他第一次涉足日曆改革的想法是在不得不再次更新學生的講座日期和教學大綱時。他說,他很快發現有一些日曆改革倡導者提出了關於如何消除這個問題的建議。
亨利說:“我的心沉了下去,我想,‘哦,我的上帝,我不想參與日曆改革。這是最愚蠢的浪費時間。這是絕望的。’”
但他還是將漢克-亨利日曆放在網上,經受了一場宣傳風暴,並眼睜睜地看著一切都歸於沉寂。他說,這一次,他希望經濟學家漢克的影響力將激發人們對變革的真正興趣。
對於漢克來說,對新日曆的需求不僅僅是過時的教學大綱帶來的煩惱。例如,利息支付的計算因月份的不規則性而變得複雜。不同的金融實體以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些不規則性,這意味著利息的累積金額不僅取決於時間,還取決於誰進行了與日曆相關的數學計算。《環球亞洲》雜誌2012年1月刊中,漢克和亨利寫道,漢克-亨利日曆將消除這些不規則性,從而簡化流程。
研究人員寫道,新日曆也將更利於商業。會議和休假時間將更容易安排。其他商人嘗試的日曆改革,包括柯達創始人喬治·伊士曼的改革,都失敗了,因為他們並不總是保持星期日作為週末,擾亂了基督徒的安息日。漢克-亨利日曆沒有這個問題。
研究人員寫道:“引入這些變更的自然日期是2012年1月1日,因為在當前的教皇格雷戈裡歷和簡單的新日曆中,這一天都是星期日。”
他說,雖然這不足以將計算機更新到新日曆,但完全技術採用的目標可能是2017年1月1日,屆時格里高利年再次從星期日開始。
我的生日是什麼時候?
但是,無論漢克和亨利的建議多麼簡單,它都面臨著很高的心理障礙。
亨利說:“我最不希望這樣做的一個原因是,‘但是我的生日總是會在星期三!’” “當然,對此的回答是,你可以隨時慶祝你的生日。”
另一個問題:“令我非常惱火的是,我的日曆每年包含四個黑色星期五,”亨利說。“這難道不可怕嗎?”
儘管如此,亨利對更簡單的日曆抱有一些希望。畢竟,他說,在短短幾十年裡,吸菸已經從完全可以接受變為在公共場所經常被禁止。聯邦政府曾經設法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了每小時55英里的限速。儘管有幾個世紀的習慣,但當他們說“北京”時,沒有人再說“北平”了。
亨利說:“真正的改變是可能的。”
您可以在Twitter上關注LiveScience 資深作家Stephanie Pappas @sipappas。 在Twitter @livescience 和Facebook上關注LiveScience,瞭解最新的科學新聞和發現。
版權所有2011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出版、廣播、重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