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 多年前,伽利略表明,許多日常現象——例如球沿斜坡滾下或枝形吊燈從教堂天花板上輕輕擺動——都遵循精確的數學定律。由於這一洞見,他經常被譽為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但伽利略認識到,並非所有事物都適合定量方法。伽利略宣稱,顏色、味道和氣味等事物“只不過是空名”,因為“它們僅存在於意識中”。他斷言,這些品質並非真實存在於外部世界,而僅存在於感知它們的生物的頭腦中。“因此,如果將生物移除,”他寫道,“所有這些品質都將被抹去並消滅。”
自伽利略時代以來,物理科學取得了飛躍,解釋了從最小的夸克到最大的星系團的運作方式。但是,解釋那些“僅存在於意識中”的事物——例如日落的紅色,或檸檬的苦味——已被證明要困難得多。神經科學家已經確定了許多意識的神經關聯物——與特定精神狀態相關的腦狀態——但尚未解釋物質最初是如何形成意識的。正如哲學家科林·麥金在 1989 年的一篇論文中所說,“不知何故,我們感覺,物理大腦的水變成了意識的酒。” 哲學家大衛·查爾默斯因此將這個難題命名為“意識的難題”。*
學者們最近在紐約州波基普西的馬里斯特學院齊聚一堂,在一個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上討論這個問題,該研討會側重於一個被稱為泛心論的觀點。這個概念提出,意識是現實的基本方面,就像質量或電荷一樣。這個想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柏拉圖認真地對待它——並且多年來擁有一些著名的支持者,包括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以及哲學家和數學家伯特蘭·羅素。最近它再次引起人們的興趣,尤其是在哲學家菲利普·戈夫 2019 年出版的《伽利略的錯誤》一書之後,該書有力地論證了這個觀點。
戈夫來自英國達勒姆大學,他與馬里斯特哲學家安德烈·布卡雷夫共同組織了最近的這次活動,該活動由約翰·坦普爾頓基金會資助。在一個落地窗可俯瞰哈德遜河的小型演講廳裡,大約二十幾位學者探討了意識可能貫穿一切的可能性。
泛心論的部分吸引力在於,它似乎為查爾默斯提出的問題提供了一種變通方法:我們不再需要擔心無生命的物質如何形成意識,因為意識一直存在,存在於宇宙的結構中。查爾默斯本人也接受了一種形式的泛心論,甚至暗示單個粒子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意識的。他在一次 TED 演講中說,光子“可能具有某種原始的、主觀的感覺,某種意識的原始先兆”。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夫·科赫也贊同這個觀點,他在 2012 年出版的《意識》一書中指出,如果人們接受意識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現象,它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物質——它是哲學家所說的“基質獨立的”——那麼“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是,整個宇宙都充滿了感知力”。
然而,泛心論與物理科學和哲學中的主流觀點背道而馳,後者將意識視為一種湧現現象,一種在某些複雜系統中產生的現象,例如人腦。在這種觀點中,單個神經元沒有意識,但由於大約 860 億個神經元及其相互作用(誠然,這些相互作用仍然知之甚少)的集體特性,大腦(以及身體,也許)是有意識的。調查表明,略多於一半的學術哲學家持有這種觀點,即所謂的“物理主義”或“湧現主義”,而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拒絕物理主義,並傾向於某種替代方案,其中泛心論是幾種可能性之一。
在研討會上,戈夫提出,物理學在涉及我們內在精神生活時遺漏了一些本質的東西。“大多數物理學家在制定他們的理論時,都會考慮實驗,”他說。“我認為他們應該思考,‘我的理論與意識相容嗎?’——因為我們知道那是真實的。”
會議上的許多哲學家似乎都認同戈夫的擔憂,即物理主義在意識方面步履蹣跚。“如果你瞭解關於我的大腦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你仍然不會知道成為我是什麼感覺,”挪威內陸應用科學大學的哲學家海達·哈塞爾·莫奇說。“在物理和精神之間存在明顯的解釋差距。” 例如,考慮一下試圖向一個只看過黑白世界的人描述顏色的難度。內布拉斯加大學奧馬哈分校的哲學家揚塞爾·加西亞認為,僅憑物理事實不足以完成這樣的任務。“你無法提供任何物理型別的東西[給一個只看到灰色陰影的人],讓他們理解顏色體驗是什麼樣的;[他們]需要自己體驗它,”他說。“原則上,物理科學無法告訴我們完整的故事。” 在已提出的各種替代方案中,他說“泛心論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但是泛心論也吸引了很多批評者。有些人指出,它沒有解釋小塊意識如何結合在一起形成更實質性的意識實體。批評者說,這個難題,被稱為“組合問題”,相當於泛心論自身版本的難題。戈夫承認,組合問題“是對泛心論立場的嚴重挑戰”。“這也是我們大部分精力投入的地方。”
其他人質疑泛心論的解釋力。神經科學家阿尼爾·塞思在他的 2021 年著作《成為你》中寫道,泛心論的主要問題是“它並沒有真正解釋任何事情,而且它不會產生可檢驗的假設。這是一種輕鬆擺脫難題所提出的明顯謎團的方法。”
雖然大多數受邀參加研討會的人都是哲學家,但物理學家肖恩·卡羅爾和李·斯莫林以及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霍夫曼也發表了演講。卡羅爾是一位鐵桿物理主義者,在研討會進行期間擔任非官方的反對派領導人。(他偶爾會打趣道,“我被泛心論者包圍了!”)在戈夫和卡羅爾之間一場備受矚目的公開辯論中,他們的世界觀的分歧很快變得顯而易見。戈夫說,物理主義“根本沒有任何進展”,並暗示試圖用物理術語解釋意識的想法本身就是不連貫的。卡羅爾辯稱,物理主義實際上做得很好,儘管意識是許多無法從微觀層面發生的事情中推斷出來的現象之一,但它仍然是宏觀世界中真實存在的、湧現的特徵。他以氣體的物理學為例。在微觀層面,人們談論原子、分子和力;在宏觀層面,人們談論壓力、體積和溫度。這些是兩種解釋,取決於正在研究的“層面”——但這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也不是物理學的失敗。不久之後,戈夫和卡羅爾就深入探討了所謂的知識論證(也稱為“瑪麗在黑白房間裡”)以及“殭屍”論證。兩者都歸結為同一個關鍵問題:是否存在一些關於意識的東西是僅憑物理事實無法解釋的?戈夫和卡羅爾之間的大部分修辭交鋒都歸結為戈夫對這個問題回答“是”,而卡羅爾回答“否”。
一些與會者提出的另一個異議是,泛心論沒有解決哲學家所說的“他心問題”。(你可以直接訪問自己的思想——但你如何推斷出任何關於另一個人的思想的東西?)“即使泛心論是真的,仍然會有大量的事情——即與他人的體驗是什麼樣的相關的事情——我們仍然不會知道,”聖何塞州立大學的哲學家麗貝卡·陳說。她擔心,呼叫潛在的意識層有點像呼叫上帝。“我有時想知道泛心論的立場是否類似於‘間隙之神’的論證,”她說,指的是上帝被需要來填補科學知識空白的觀點。
其他想法也被丟擲。宇宙泛心論的想法被提出——大致來說,宇宙本身是有意識的。普渡大學的哲學家保羅·德雷珀透過 Zoom 參與了討論,他談到了一個略有不同的觀點,即“心理以太理論”——本質上是大腦不是產生意識,而是利用意識。在這種觀點中,意識在人腦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就像一種普遍存在的以太。他寫道,如果這個想法是正確的,“那麼(極有可能)上帝存在。”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認知科學家霍夫曼也透過 Zoom 在研討會上發言,他主張拒絕時空的概念,並尋找更深層次的東西。(他引用了最近在物理學中越來越流行的觀點,即空間和時間可能不是基本的,而可能是湧現現象本身。)霍夫曼暗示,與意識相關的更深層次的實體可能由“主體和體驗”組成,他說“這些實體超越時空,而不是在時空之內”。他在 2023 年發表的一篇題為“意識的融合”的論文中闡述了這一觀點。
安大略省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學家斯莫林也透過 Zoom 參與了討論,他也在研究似乎為有意識的智慧體提供更中心地位的理論。在 2020 年的一篇論文中,他提出宇宙“由自身的一組區域性檢視組成”,並且“有意識的感知是某些檢視的方面”——他認為這種觀點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受限制形式的泛心論”。
卡羅爾在霍夫曼和斯莫林都參加的會議結束後發言,指出他自己的觀點在最初的幾分鐘內就與發言者的觀點產生了分歧。(午餐時,他指出參加研討會有時感覺就像在一個你根本不喜歡的電視劇粉絲的 subreddit 上。)他承認,關於“現實”本質的無休止的辯論有時會讓他感到沮喪。“人們問我,‘什麼是物理現實?’它就是物理現實!它沒有什麼‘是’。你想讓我說什麼,它是由通心粉製成的還是什麼?” (然而,即使是卡羅爾也承認,現實不僅僅是肉眼所見。他是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的堅定支持者,該解釋認為我們的宇宙只是廣闊的量子多元宇宙的一個方面。)
如果這一切聽起來可能沒有任何實際價值,戈夫提出了我們如何看待思想可能具有倫理意義的可能性。以魚是否會感到疼痛的問題為例。傳統科學只能研究魚的外部行為,而不能研究其精神狀態。對於戈夫來說,關注魚的行為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可怕的”,因為它忽略了實際上最重要的事情——魚實際感受到的東西。“我們將停止詢問魚是否有意識,而只關注它們的行為?誰在乎行為?我想知道它是否有內在生命;這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對於像卡羅爾這樣的物理主義者來說,感覺和行為是緊密相連的——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透過不將動物置於基於其行為而顯得痛苦的境地來避免引起動物的痛苦。“如果它們之間[行為和感覺]沒有聯絡,我們確實會遇到麻煩,”卡羅爾說,“但那不是我們的世界。”
神經科學家塞思沒有參加研討會——但我問他在關於物理主義及其各種替代方案的辯論中持什麼立場。他說,與競爭對手相比,物理主義仍然提供了更多的“經驗把握”——並且他對人們過度憂慮其所謂的失敗感到惋惜,包括所謂難題的困難。“基於物理主義‘失敗’來批評它是對物理主義的故意錯誤描述,”他說。“它做得很好,意識科學的進展很容易證明這一點。” 塞思在最近發表在意識研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補充道:“斷言意識是基本且普遍存在的,對藍色體驗之所以如此,而不是其他方式,沒有任何啟發。它也沒有解釋關於意識的可能功能的任何內容,也沒有解釋為什麼意識會在無夢睡眠、全身麻醉和昏迷等狀態下喪失。”
即使是那些傾向於泛心論的人,有時似乎也對深入研究持猶豫態度。正如加西亞所說,儘管一個充滿意識的宇宙具有誘惑力,“我很想被說服放棄它。”
*編者注(2023 年 10 月 4 日):此段已在釋出後編輯,以更正科林·麥金關於意識的陳述的歸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