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弄清楚瞭如何將從小鼠結締組織中提取的成纖維細胞重程式設計為更像胚胎幹細胞的東西。這些所謂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細胞)具有在科學家的許多生物化學誘導下,發育成其他組織(如神經細胞或肌肉細胞)的能力。研究人員於 2007 年從人類身上提取了首批 iPSC。此後,研究人員嘗試以多種方式使用 iPS 細胞。
雖然大多數幹細胞研究人員都專注於嘗試將 iPS 細胞轉化
直接用於治療,但一些研究人員採取了不同的方法。正如斯蒂芬·S·霍爾在 2011 年 3 月的專題文章中所述,一些科學家正在使用 iPS 細胞開發具有某些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分子特徵的組織培養物。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培養皿中的疾病”與實際人體疾病的相似程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大眾科學》還在 2010 年 5 月號中詳細報道了 iPS 幹細胞。(在下個月內,可在此處免費閱讀全文。)以下是網站和關鍵研究文章的列表,這些資源提供了更多資訊——包括關於 iPSC 和一般幹細胞的資訊。
幹細胞基礎知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關於幹細胞的入門讀物
培養皿中的疾病開始興起
Gretchen Vogel 於 2010 年撰寫的一份關於使用 iPSC 篩選潛在藥物治療方法的報告
胚胎幹細胞 2.0
Bruce Goldman 於 2008 年撰寫的一份報告,其中提供了 iPS 領域的良好歷史以及細胞的潛在用途
iPSC-EPS 差距
一篇關於研究表明誘導多能幹細胞保留其遺傳記憶的新聞報道
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中異常表觀基因組重程式設計的熱點
索爾克研究所關於誘導幹細胞表觀遺傳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