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身份與工作密不可分。我們在工作中追求意義,並將對我們勞動的批評視為個人恩怨。但資深投資銀行家並非如此。他們將自我意識與工作嚴重分離,以至於研究人員為這種現象創造了一個新術語:特氟龍身份操縱。
這一術語的靈感來自於對倫敦六位資深投資銀行家進行了近兩年的深入訪談。所有受訪者都描述了他們經常規避或避免從工作中獲得身份認同感的情況。例如,在一次訪談中,一位銀行家談到他暴躁的老闆時說:“我現在已經習慣了,它對我來說就像耳邊風……我只是把它看作是我的工作,不會往心裡去。”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創新與組織學教授、參與這項研究的瑪克辛·羅伯遜表示,這種心理操縱可能來自於銀行業盛行的苛刻和剝削性的環境。最小化自我可能是一種應對機制。根據發表在《組織研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參與者用他們賺到的錢來為這種心理上的抽離辯解。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紐約市的臨床心理學家奧爾登·卡斯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擔心長期的心理代價。他說,當人們把金錢置於心理健康之上時,他們會面臨倦怠、身體疾病、藥物濫用問題和離婚的風險。
由於參與者人數較少,這項研究可能不適用於其他型別的銀行家。但考慮到對身份認同缺失的研究很少,這一點值得注意。作者現在想知道,特氟龍身份操縱是否會出現在其他高壓環境中,例如學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