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僱主招聘時,面試候選人幾乎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種做法可能被過譽了。研究表明,特別是結構化程度低的面試,並不能為僱主提供太多資訊,如果僱主已經掌握了更客觀的資料,例如標準化考試成績,那麼面試實際上可能會適得其反。一項新的研究報告稱,面試不僅會降低我們預測候選人資質的準確性,還會增加對預測的過度自信,從而加劇問題。
智利天主教大學的心理學家埃德加·考塞爾曾在零售業工作,他回憶說,招聘經理在面試中並沒有提出一致的——或者一定是相關的——問題:“他們可能會問一些人他們最喜歡的名人,以推斷他們的個性和職業道德,然後問另一些人他們最喜歡的顏色。”這種結構化程度低的面試會產生噪音和偏見,沖淡更有用的資訊。2013年,耶魯大學的傑森·達納和他的同事報告說,當人們預測大學生的學期成績時,除了檢視他們的累積平均績點外,再進行面試會降低準確性。
在考塞爾及其合作者發表在11月刊《組織行為與人類決策過程》上的新研究中,招聘經理看到了基於實際航空公司員工的幾對個人資料,然後試圖選擇更優秀的候選人。每個人都看到了智力和責任心測試的分數,但有些人也看到了面試分數。令人驚訝的是,當根據實際工作表現對評分者的預測進行評分時,能夠獲得面試分數的經理表現更差。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另一項實驗中,大學生執行了類似的評估求職者的任務,但可以押注積分來評估他們預測的準確性。能夠獲得面試分數的學生對自己的判斷更加過度自信,並且輸掉了更多的賭注。在現實世界中,人力資源代表可能會選擇錯誤的人,然後對他們下重注。“管理者通常認為他們在招聘時的直覺是高效且準確的,”考塞爾說。
當然,這些發現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工作或員工,也不是所有的面試都是一樣的。考塞爾建議使用實際績效的衡量標準,當您進行面試時,採取結構化的方法,向每個人提出相同且與工作相關的問題,並單獨對答案進行評分,而不是依賴於總體印象。然後,相信數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