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顆墜落地球的流星的重新分析對其起源及其最終目的地產生了一些疑問。
這是可以確定的:2014年1月8日,一個現在編目為 CNEOS 2014-01-08 的物體 進入地球大氣層,地點位於南太平洋巴布亞紐幾內亞北部海岸附近的上空,在從太空墜落的過程中,加熱成為一個熾熱的、產生衝擊波的火球。這類事件並不罕見;流星一直在進入我們的大氣層。但對該物體速度的估計,據稱約為每秒 45 公里,這讓人猜測它可能起源於星際——來自某個外星和遙遠行星系統的太空岩石。雖然我們以前見過星際物體穿過我們的太陽系,但據我們所知,還沒有此類物體在地球上著陸。因此,人們對 CNEOS 2014-01-08 產生了興趣,因為它的碎片可能提供來自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物質的第一個直接樣本。
2023 年 6 月,哈佛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阿維·勒布發起了一項 $150 萬美元的探險,以尋找這顆流星的碎片。勒布一直是關於這顆流星確實起源於星際的觀點的主要倡導者——甚至推測它可能與假定的 外星飛船 有關。他的回收探險——這是 他研究不明飛行物的伽利略計劃 的一部分——成為公眾轟動事件,進一步充實了勒布已經很長的引人注目的媒體曝光列表,其中包括在黃金時段全國電視節目和容易著迷的播客主持人喬·羅根的採訪。勒布撰寫了 無數篇部落格文章 和一本關於 他對研究外星生命和智慧的非傳統方法 的暢銷書。他甚至出現在 時代廣場的巨型廣告牌 上,宣傳伽利略計劃尋找星際流星碎片的努力。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他對這個話題的態度有時是尖銳的,許多其他傾向於天體生物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他的聳人聽聞的說法太難理解,並且可能對其領域造成損害。但與任何科學調查一樣,特別是對於勒布提出的如此具有挑釁性的發現,總是有人有興趣嘗試找出 方法論中的缺陷 並提供 替代的、更合理的解決方案。最新的這一事件也不例外;它側重於這個據稱的星際物體的一個非常具體的資料點。
勒布的回收探險隊使用一艘船拖曳的磁性“雪橇”從 11 公里寬的正方形海底條帶中刮取沉積物樣本,該團隊認為流星已墜落在此處。該調查區域主要來自使用美國軍用衛星的機密網路感測器資料三角測量流星的假定碎片場,這些資料經過敏感細節的清理,並作為 NASA 近地天體研究中心 (CNEOS) 的一部分公開。勒布的精確定位還使用了巴布亞紐幾內亞馬努斯島上的一個當地地震儀,該地震儀記錄了流星據稱進入大氣層前後發生的事件的震動,從而將搜尋區域縮小到一公里寬的條帶。
然而,在研究了這些地震儀資料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行星科學家本傑明·費爾南多得出結論,勒布的分析存在缺陷。費爾南多說,地震儀記錄到的不是天體,而是更平凡且更貼近地面的東西——一輛路過的重型卡車——這意味著勒布及其團隊搜尋的地點不會在墜落物體的路徑上。“我們認為他們從海底拾取的任何東西都與這顆流星無關,”費爾南多說,他 在預印本伺服器 arXiv.org 上釋出了這項研究,並在 3 月 12 日星期二在德克薩斯州舉行的月球和行星科學會議 (LPSC) 上進行了展示。
費爾南多和他的同事堅持認為,勒布團隊使用的地震尖峰與可能由“文化噪聲”引起的其他訊號非常相似——即來自車輛和其他重型人造來源的振動。訊號的極化可用於估計來源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它表明運動方向為“從西南向北,持續約 100 秒”,費爾南多說。這與地震儀附近一條通往當地醫院的道路的方向相符,並且與當天早些時候檢測到的可能來自同一車輛來源的另一個匹配訊號相符(當時沒有已知的火球在頭頂上方)。“實際上,這只是一輛卡車駛過,”他說。費爾南多和他的團隊利用來自旨在尋找秘密原子爆炸的獨立次聲感測器網路的資訊(作為《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一部分),為流星提供了與勒布團隊搜尋地點相距約 170 公里的不同入口點。他們還認為,這顆流星大部分在大氣層中燒燬了,即使有碎片散落在陸地或海面下,也微乎其微。“你不會去找煙花的碎片,”費爾南多說。
勒布強烈反駁了這些說法。他說,他的團隊的分析 不僅僅基於地震儀,而且主要基於來自美國國防部 (DOD) 的 CNEOS 資料。他說,即使沒有這些地震資料,他的團隊也會搜尋同一區域。“費爾南多的這篇論文所做的是說,我們不相信國防部,”他說。“所以我問這些天文學家:如果你們願意這樣說,你們晚上怎麼睡得著?你們基本上是在說,整個國家安全基礎設施都無法正常工作。如果我們移除地震儀資料,我們仍然會調查國防部區域,而這正是我們所做的。” 然而,他承認,馬努斯島的地震資料確實在概念上將最初的 CNEOS 衍生出的 11 公里寬的碎片場區域縮小到一個更窄的條帶。儘管這種潛在的更精確的定位,勒布說,他的團隊仍然“縱橫交錯地穿過整個區域”以收集樣本。費爾南多回應說,國防部的資料給出了流星入口點的兩個可能位置,即便如此,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它可能沒有他們認為的那麼快”,這是根據衛星資料計算得出的,這給星際起源論 帶來了重大疑問。“這可能是一個測量誤差。”
樣本的性質也備受爭議。在費爾南多在 LPSC 會議上發言之前提出的研究中,哈佛大學的研究生傅海若解釋說,該團隊收集到的球粒顯示出一種不尋常的——而且顯然是非地球的——元素丰度混合物。“我們認為這些樣本反映了一種高度分異的、極其演化的、目前來源不明的成分,”他說。然而,在隨後的問答環節中,當傅海若遭到一連串關於該研究有效性的問題轟炸時,氣氛變得極其尷尬,而他的任何一位資深合著者都沒有在場支援他。在 LPSC 會議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費爾南多論文的合著者史蒂文·德施說,這些球粒“與”不是來自星際流星的物質,而是 一次先前撞擊 的物質“非常相似”,據認為,這次撞擊發生在近一百萬年前的東南亞,這將地球物質拋入大氣和海洋。他說,如果勒布的團隊在研究人員的調查區域之外但在地理位置上仍然靠近的地方採取適當的“對照”結果,就可以緩解擔憂。“如果他們想將這些東西與流星聯絡起來,為什麼他們不從 100 公里外的地方也收集樣本呢?”他說。在 LPSC 會議的討論中,傅海若說該小組確實採集了對照樣本——但德施反駁說,對照樣本的體積或距離都不夠大。
安大略省約克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伊麗莎·董說,對傅海若的演講的回應“有點苛刻”,並補充說他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論點”,儘管她對一些分析不太確定。她指出,即使勒布團隊收集的樣本不是來自 2014 年的流星,從海底收集物質仍然可以進行有用的科學研究。“這非常昂貴,”她說。“如果沒有非常好的理由,你無法說服任何機構這樣做。”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的行星科學家、費爾南多論文的合著者艾莉·桑索姆說,利用火球網路跟蹤進入的流星也是一個新興且有價值的科學領域。“試圖弄清楚東西是如何穿過我們的大氣層、它們來自哪裡以及它們將落在哪裡真的令人興奮,”她說。
維也納大學的地球科學家克里斯蒂安·科伯爾說,就弄清楚這顆特定流星的進入而言,費爾南多提出的研究是“可信且非常合乎邏輯的”。“我會說,早期的分析更多是受生動的想象力驅動,而不是事實知識和適當的資料處理。” 他補充說,即使勒布和他的團隊在正確的區域進行了調查,“也無法將任何球粒分配給任何特定的沉積事件”,因為“海洋中的緩慢沉積意味著在任何特定地點都存在來自數千年或更長時間的聚集物質”。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天體生物學家迦勒·沙夫說,整個情況“導致觀點被非常公開地表達出來,而且常常以個人方式表達,這對科學毫無幫助”。“當時間沒有花在爭取修辭上的優勢,並且結果沒有被過早地向公眾宣告所矇蔽時,就更容易理清真相。我相信,這場傳奇故事的所有方面都散佈著事實要素,但我也懷疑這些事實要素的分佈並不均勻。”
就勒布而言,他已經撰寫了 對費爾南多預印本的部分反駁,並打算繼續前進。他說,下一步是對回收的球粒內的同位素進行更詳細的研究,這可能會進一步提升或削弱他團隊的“星際”假設。但是,任何進一步的調查是否會改變勒布批評者的想法是另一回事。費爾南多直言不諱地總結了他的觀點:“我認為他們發現了一些汙泥,”他說。
